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个模型中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理论→技术→资源→理论”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也在后来被称为“阿斯洛夫循环”。
“阿斯洛夫循环”解答了文明的一般发展模式,阐明了理论、技术、资源三者在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联系。
但问题在于,“阿斯洛夫循环”实际上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缺乏实验作为支撑。
同时,该循环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该循环中的“理论”要素被阐释为“发展科学、魔法的基础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等其他方面则未有提及。
而且该理论并未对“理论”“技术”“资源”这三个要素展开深刻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的探讨。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有很多的谬误,但“阿斯洛夫循环”依旧是世代理论的基石之一。
时间来到朽灭纪7458年,此时距离“阿斯洛夫循环”的提出已经过去了一千多个标准计年,这期间尽管有着不少的质疑声音,但由于“阿斯洛夫循环”的确在相当程度上符合文明发展的现状,因此那些质疑都被视为不可避免的误差了。
倘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彼时的朽灭纪正处于一场星际殖民热潮中。这是因为如果按照现代的世代划分,宇宙的此时主要种族都刚刚步入第二世代,掌握了大规模星际旅行技术,正式开启了泛星际社会时代。
这个时期所有种族的所有种族都忙着探索宇宙,不管能不能开发利用,总之先宣称资源主权。有关于行星的开发技术相当成熟,但恒星开发技术还在探索之中。
战争虽然偶有发生,但由于本身技术水平较低,况且“星际殖民”这块蛋糕还没有被分完,因此战争烈度并不是很高。
而在这个可以说是欣欣向荣的时期,恶魔族学者艾莉尔拉.翁西尔刻对“阿斯洛夫循环”提出了质疑。
她质疑的方面主要有两点,
一,阿斯洛夫循环是否是正循环。
其实很容易注意到,在“阿斯洛夫循环”的表述中,发展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不同程度的促进”。
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认为发展速度必然是越来越快的。实际上在当时各大种族的发展史中,大部分时间也的确如此,些许小小的停滞年代也被视为自然的误差。
但艾尔莉拉注意到了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她发现各大种族在发展中,理论的发展速度都是远远超过技术的,这并不总是好的,因为理论并不能凭空建立,它需要实验作为支撑才行。
然而问题在于,技术不支持。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实际,但技术不行,技术无论好不好用,首先得有才行。甚至于有些理论过于超前,以至于这些理论不得不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猜想之中。
这种基于猜想而建立的超前理论很难起到所谓的正促进效果,甚至于在相关技术领域没有探明之前,还需要不少资源投入才能证伪。
现在这个现象有了正式名称——「纸面奇点」(Paper Singularity)
即理论的复杂度超越文明实际工程能力几个数量级,导致知识体系出现「学术泡沫」,反而阻碍了后续的发展。
像“期刊中充斥着无法被验证的「幽灵公式」,实验室却连基础模型都造不出。”这种状况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二,“阿斯洛夫循环”没有考虑生存。
艾尔莉拉发现“阿斯洛夫循环”是在假定文明能够生存的情况下提出的,因为那个时候所探明的资源相当之多,所以并没有「资源断代危机」这一说法。
那时的人们对于发展都抱有一种很乐观的心态,尽管早在阿斯洛夫时期就已经指出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但星际殖民潮和后续的种族战争让人们无暇思考这一点。
艾尔莉拉实际上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资源断代危机」发生的可能,她只是出于恶魔的一贯思维,对这个理论进行纯粹批判,凭什么假定文明一定能存活?
实际上这个想法只是她一气之下想到的,因为恶魔那时刚刚结束天灾年代,而她的身份比较敏感,刚好是放浪者。彼时的她正忙于应对清算,所以才在一气之下有了这赌气般的想法。
但灵感有时就在这么一瞬之间,对啊,文明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呢?这个想法如闪电般划过这位睿智恶魔的脑海,她忽然意识到,从未有人认真的思考过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以上两点是着名的「艾尔莉拉质疑」,实际上它本该去掉质疑二字,以艾尔莉拉的才华绝对能在有生之年为这两个质疑找到合理的解答。这样的话,世代理论有大概率在她这一代就完成。
然而可惜的是此时是7458年,距离艾尔莉拉被处决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了,这位聪慧的孩子最终于7459年3月被活体分尸后投入育生池,生命定格在她348岁。
世代理论的再一次发展就要追溯到树生纪,380年,刻刻夏学院教授奥列文.维克多发表了《基于艾尔莉拉质疑对阿斯洛夫循环的修正模型》一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