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兴修水利,改善农耕条件。这不仅能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税收开辟新的源泉,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计,不容有失!”
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官员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重新核查田亩?触动的利益太多了,那些世家大族能轻易答应?到时候政令不出朝堂,看你怎么办!别在这里说些不切实际的空话!”
墨泯神色坚定,目光扫视众人,掷地有声:“改革必然会触动利益,这是无可避免的。但若是因惧怕阻力就退缩,国家如何发展?民族如何复兴?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小的州县试点,这些试点州县经过精心挑选,具备改革的条件与基础。在试点过程中,我们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再逐步推广。”
“对于阻碍改革的势力,朝廷应展现出雷霆般的坚决态度,以律法为剑,依法惩治,绝不姑息!同时,给予合理补偿,引导他们顺应变革。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变革,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勇往直前!”
众人听后,低声议论纷纷,神色各异。又一位年轻官员提出关于朝堂党派纷争的问题,语气中带着无奈与期待:“如今朝堂之上,党派林立,相互倾轧,政令难行,墨公子以为如何化解?你若能解决这一难题,那才是真有本事!”
墨泯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声音中充满力量:“党派之争,犹如毒瘤,深深侵蚀着国家的根基,易生内耗,危及社稷。我们必须明辨忠奸,以国之大义为重,求同存异,共同为江山社稷谋福祉。在江湖中,门派林立,纷争不断,但一旦遇到外敌入侵,各派也能摒弃前嫌,携手抗敌。朝堂亦应如此,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超越党派之私。”
“为了防止党派间的恶意倾轧,可设立独立且公正的监察机构,这一机构直接受命于天子,拥有无上的权力和丰富的资源,监督官员言行,严格审查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官员们将心思放在治国理政上,而非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斗。这是重塑朝堂清明的关键所在!”
一位资深老臣冷哼一声,满脸的不以为然:“监察机构?之前也不是没设立过,还不是被党派渗透,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你这想法太天真了!别在这里异想天开!”
墨泯诚恳却又坚定地说:“前辈所言极是,过去确有失败的教训。但这一次,我们可以从人员选拔、权力制衡等多方面着手,选拔那些刚正不阿、无党派背景的官员任职监察机构,这些官员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考核,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能力。”
“同时建立多重监督机制,让监察权力也受到监督,确保其公正执行。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打破这一困局,重塑朝堂的公正与清明!”
一位文官抚着胡须,饶有兴趣地追问:“那对于科举选拔人才,公子有何看法?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国运兴衰。你若能提出良策,也算是为国家立下大功!”
墨泯目光坚定,侃侃而谈:“科举制度,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经数百年,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逐渐显露出弊端。如今考试内容过于拘泥于经史子集,形式僵化,严重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应适当增加策论比重,让考生针对当下时政热点、民生难题、经济发展、军事战略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选拔出既有深厚学识底蕴,又具备实际治国理政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考官的选拔与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舞弊惩处机制,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这不仅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更是为民族培养未来的希望。只有选拔出真正的贤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一位和考官私交甚好的官员立刻反驳,神色间有些慌乱:“现在的科举考了这么多年,选拔出的人才也不少,贸然改革,不怕扰乱人心吗?而且增加策论,标准难定,岂不是更容易滋生腐败?你这是没事找事!”
墨泯条理清晰地回应,语气不容置疑:“科举虽选拔出不少人才,但时代在变,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更符合国家需求的栋梁。至于策论标准,我们可以组织各方专家共同制定,这些专家来自不同领域,具备丰富的学识和经验,细化评分细则,公开透明,接受各方监督,最大程度避免腐败。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
一位武将模样的官员也发声道,语气中带着焦急:“若遇到突发灾荒,地方官员请求朝廷支援,该如何调配资源最为合理?这关系到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你若能妥善解决,百姓定会感恩戴德!”
墨泯不假思索地回应,语速极快却有条不紊:“灾荒乃国之大难,救灾如救火,刻不容缓。一旦接到地方灾情报告,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令临近府县即刻调运粮食和物资前往受灾地,利用地理优势,实现快速救援。同时,朝廷需迅速统计各地储备,根据灾情严重程度和受灾范围,科学规划后续支援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