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前,兰小柱回到厂里参加了革委会常委会,会上提出举行一个通车庆典,宋东方表示同意。
通车那天,宋东方、包宏业、兰小柱、公社领导与火车站筹备组组长等一行人点燃鞭炮,几辆汽车驶过大桥,爬坡向铁路施工点驶去。
公路桥墩上,有兰小柱在水泥未干时写下的“程屯女儿河桥”。
通车庆典前,工人用红色颜料将“程屯女儿河桥”几个字重新描了一遍,鲜艳的红色在日光下格外醒目。
庆典当日,宋东方、兰小柱站在桥墩旁,让周红为他们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随后,他们一同乘坐吉普车返回厂里。
民工团多数人都离开了锦东,可兰小柱却留了下来。
他留在锦东协助宋东方领导政工、保卫等单位,同时还管理着留在锦东三线不足1000人的民工。
不过,与最初相比,他的工作任务已经减轻了许多。
这段时间,袁国岭却颇为为难。
随着人员增多,房子不够住,粮食、蔬菜、油料等物资也都成了难题。
房子正在建设,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大家挤一挤还能勉强应付,但食品问题却无法敷衍了事。他向县里求助,却只是杯水车薪。
袁国岭苦思冥想,觉得食品困难的根源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干部能力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了李春雨。
李春雨脑袋灵活、点子多,让他来处理此事应该可行。
不久后,李春雨来到后勤担任副科长。
李春雨到了后勤,了解领导的要求后,就给奎龙的一位朋友写了封信。
十多天后,朋友回信,告知有粮食、土豆、粉条、豆油等物资,让他们带钱去取。
袁国岭得知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就和李春雨带着三辆汽车前往奎龙。
从奎龙把物资拉回后,李春雨又前往省里,到省三线指挥部四处求情,又争取到一部分生活物资。
两个月后,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缓解。
领导们积极努力解决生活物资问题的同时,职工们也在各尽所能。
其中,马保华的表现格外突出。
贾新艺告诉李风顺,刘远胜是贾新艺七姑二大伯两乔三哥的儿子,他们是亲戚,这么算来,刘远胜的表哥马明言也是贾新艺的亲戚。
不过,贾新艺的妈妈陈红并不承认这层关系,这使得几家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
陈红不认这门亲戚,宋东方认为她做得对,毕竟都攀亲戚的话,工作很难开展。
但马月娇、马保华却认,马月娇是刘远胜的妈妈,马保华是马明言的父亲。
马保华被视为落后分子,他要来三线的时候,宋东方心里并不乐意,但考虑到不能因为拒绝他一人,而影响其他同志的积极性,只好同意。
马保华没什么文化,是一名焊工,家里有五口人。
以前妻子没有工作,加上三个正能吃的半大孩子,他没少为吃饭的事情发愁。
多年来,他为家庭操心很多,做的也多,对单位的事则考虑较少,参与也少。
没到三线前,马保华一家住的是平房,空地很少,但他充分利用起来种菜种粮。
虽然这些菜粮无法完全满足一家人的需求,但也能多多少少解决一些问题。
他还时常打些零工,或者捡点破烂补贴家用。
进沟之后,没有地方打零工了,他就只能捡破烂。
山上的枯树枝他捡,沟里的废砖瓦、石头块他也捡。
为了把捡到的东西推回家,他在车间找来一些材料,焊了两个小推车。
他跟领导说:“前几天没事,做了两个小推车,晚上我给您送家里去。”
领导点了点头,默许了此事。
于是,他偷偷摸摸地从单位将两个小推车推回,一个送到领导家,一个推到自己家。
1970年10月,马保华一家来到三线,分到了西北角最后最靠边的一间平房。
房子前面及房头是凹凸不平的下坡,房后是遮挡了半个墙的山坡。
换做别人,看到这样的房子肯定会头疼,但马保华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房子挺好。
他打算把房后的山石清理出来,用清理出的石头把房头和房前垫高。
有同志说这工程太大了,马保华却觉得没什么。
他不怕,他有的是体力和时间,况且还有儿子帮忙。
马保华有三个儿子,老大马明庆,老二马明世,老三马明言。
三个儿子都不爱读书,老大老实但不爱学习,老二调皮同样不爱学习,老三又蔫又笨,学习更是一塌糊涂。
马保华没上过学,他希望孩子有文化,为此还逼着老大老二留级了好几回。
到了三线之后,他明白了当初让孩子留级是正确的选择。
回想起老三届下乡的时候,老大老二才小学毕业,因此没有下乡。
来到三线后,他们年龄合适,直接进了厂,真是应了那句“老天不饿瞎家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