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新居的第二天,马保华就开始挖山。
全家人拿着镐、钎,一点一点地凿挖房后坡上的石头和泥土,用凿下来的石头在西房头四十米远的地方垒起了护坡。
他还想在房前多占些地方,可前排那户人家不同意,说会影响自家后窗采光。
经过协调,那户人家房后留出了三米的距离。
每天天还没亮,马保华一家就开始挖山、砌墙。
马保华上班前会布置好任务,晚上回家后全家接着一起干。
不到两个月,房后的小山包就被挖平了,不过两边护坡还没垒到理想的高度。
他带着儿子四处寻找石头和土方。
儿子上班后时间紧张了,但马保华建设家园的热情丝毫未减。
元旦过后,沟里下了几场雪,山峦被大雪覆盖,河沟里的积雪更厚。
马保华带着儿子到砖瓦厂的河沟里捡石头。
白雪皑皑,砖瓦有的埋在雪中,有的被北风吹出,露出残缺的边角。
马保华和儿子拿着铁钎子,在废砖瓦中寻找那些没有被冻得太结实、有缝隙的砖,撬开后一块一块扔到车上。
寒风刺骨,冰雪把他们的手冻出了一道道口子,脸也被吹得红彤彤的。
他们一车一车把砖瓦推回家,一块一块垒起来。
墙砌好后,从外面看是向内倾斜的。
有人说这砌墙水平不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塌了。
马保华却自信地说:“不会倒的,向里倾斜,墙靠在回填土上,挤在一起更结实。”
宋东方评价老马就像个愚公;彭大军则说,要是把这股劲用在三线建设上就好了;贾新艺也认同彭大军的说法;但陈红却觉得马保华占地太多,要是大家都这样乱占,家属区可就乱套了。
天气转暖后,安得志带着队伍来了,后所的民工也到了,佟铁山带着十几个人也加入进来,大家和安得志一起建设护坡和道路。
安得志的队伍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马保华家的工程也顺利完工。
马保华在回填土时,拉回农田里的熟土、好土垫在上面,修埂打垄,种上了蔬菜和粮食。
大家看到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地方被改造成近两亩的庄稼地,都非常羡慕,时常过来观看。
一周过去,大家发现其他地方都种上了东西,只有两处空地什么也没种,便问道:“这两块地为什么不种东西?”
马保华回答说:“后墙那里要建厕所,房西头要盖仓房。”
安得志把护坡和道路修好后,职工家属们开始平整自家的房前屋后。
平整完,有人用木杆扎起篱笆墙,有人用石头砌墙,还有一伙人开始抢占没人占的空地。
一时间,大家纷纷争抢起来,既没有统一安排,也没人出面制止,完全是谁先占就归谁。
住房建设持续推进并陆续交工,袁国岭要求后勤部门建立住房档案,李春雨安排房管人员着手建档工作。
向阳街共有12栋两层楼房,均已交工,共计144户;还有12栋平房,计72户。目前,除两栋共24户用于学校及后勤保障外,其他房屋均已分配,但有个别住户尚未入住。
燕子沟及石头山的情况是:有41栋两层楼房,计492户;53栋平房,计318户,累计完工810户,可分配786户。
整理档案期间,袁国岭带人检查工作,李春雨说起当年改造死孩子沟的事情。
袁国岭说:“改得好,你这个大才子看看燕子沟,这算什么好名字?”
“领导,要我说,不单燕子沟,还有石头山,这两处住房都不该叫什么燕子沟住宅、石头山住宅,应该统一取个名字,因为目前这两地基本连在一起了。”
“有道理,你觉得叫什么好?”
“叫团结街。理由有两点,一是我们要团结赵村大队的广大社员,共同建设三线;二是团结退伍军人、下乡青年、转户入厂的农民兄弟。”
“说得有道理,回头开会我提一提,听听大家的意见。”
领导离开后,他们继续核对。食堂一栋,四层单身楼四栋均已完工,共48间。除后勤管理人员使用部分房间外,可安置单身员工47间。按每间平均住7人计算(按上下铺最多可安排8人),可安排376人。目前已分配出去不到300个床位。
生产及管理用房……
建立档案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人员也参与进来,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相应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
李风顺的大哥哥于志歧已经好久没来向阳街了,他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
无奈之下,李风顺与高文革只好找贾新艺等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们玩耍时,总能看到老马家的人在四处捡东西,他们家捡来的砖头、石头在自家地里堆成了好几堆。
马保华不仅捡石头、砖头,还捡木头、铁丝、钢筋,甚至从厂里拿东西,他家户头苫布下面藏着许多料头、工具和农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