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后,一个穿深蓝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他接过绣片对着光线查看,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已经褪色的丝线。
"这是清水江流域的绞线绣法。"李主任突然用流利的苗语说道,"现在会这种手艺的不超过二十人。"
龙安心瞪大眼睛。李主任笑了笑,从胸袋掏出证件——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保护处处长,李岩松。
"跟我来。"他示意龙安心跟上,"正好今天非遗专家评审组在开会。
评审室里的场景让龙安心愣在原地。长桌上摆满了各色民族文物:侗族的亮布、水族的马尾绣、彝族的漆器...七八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白手套仔细查验。
"老吴!"李主任喊了一声,"看看这个。"
一位戴着厚镜片的银发老人接过绣片,立刻从抽屉里取出放大镜。他的手指在接触到绣线时微微发抖。
"绞线绣,绝对是。"老人激动地说,"你们看这个星辰纹的走针方向——现在市面上仿品都是顺时针,真品必须是逆时针,这是古歌里规定的!"
其他专家立刻围拢过来。龙安心这才注意到,其中一位老者手腕上戴着和他阿公一样的铜手镯——雷公山地区苗族银匠的标记。
"小伙子,"银匠老人突然问,"你们寨子现在谁还会打十二道太阳纹的银项圈?"
"潘阿婆,"龙安心脱口而出,"但她祖传的项圈前天被..."
李主任敏锐地抬头:"被怎么了?"
龙安心把路上遭遇拦截的事说了。老银匠突然拍案而起,从随身的牛皮包里取出本发黄的册子——《民国二十七年黔东南银器普查登记簿》。
"查到了!"他指着其中一页,"潘氏,凯寨,传世太阳纹银项圈一枚,登记编号苗银-047..."
李主任立即拨通电话:"执法队吗?我这里有个涉嫌抢劫少数民族文物的案子..."
走出政务中心时已是黄昏。龙安心在公交站等车,突然被人拽进小巷。
"别出声!"是王立明,他大学时的下铺兄弟。如今穿着皱巴巴的西装,额头上全是汗。
"你怎么..."
"听我说完。"王立明塞给他一个U盘,"这里面是苗韵公司这三年抢注的78个少数民族商标清单,还有行贿记录。"他紧张地回头张望,"我偷偷备份的,他们今天才发现资料泄露。"
龙安心握紧U盘:"你为什么冒险帮我?"
王立明苦笑:"我奶奶是侗族。去年苗韵抢注了'鼓楼酿'商标,把她酿了四十年的酸汤配方注册成自己的专利。"他擦了擦眼镜,"老太太现在都不肯开坛了,说祖传的东西被人偷了。"
远处传来汽车急刹的声音。王立明猛地把龙安心推进垃圾桶后的小门:"快走!记住,U盘要插在没联网的电脑上看!"
城中村的黑网吧烟雾缭绕。龙安心选了最角落的机子,确认没摄像头后插入U盘。
文件里除了商标清单,还有份惊人的《苗族文化资源收购计划书》。其中一页用红字标注:
"凯寨项目优先级:1.仰阿莎商标(美神形象);2.古歌版权(务婆等传承人);3.银饰工艺(潘氏项圈等实物)..."
最后附着的联系人名单让龙安心血液凝固——县扶贫办主任、文旅局副局长...甚至有两个合作社社员的名字。
最下方还有行手写备注:"龙安心可能阻碍,可考虑用其工地欠薪案底施压。"
龙安心猛地合上电脑。窗外霓虹闪烁,光斑在他颤抖的手背上跳动。三年前在广州工地被拖欠的工资,原来早被人查得一清二楚。
开往县城的大巴上,龙安心攥着拷贝好的资料昏昏欲睡。后排突然传来清亮的歌声,是几个苗族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用苗语合唱《仰阿莎》。
"...清江水啊长又长,阿莎姑娘来梳妆..."
龙安心不由自主跟着哼唱。领唱的男生惊讶地转头:"大哥你也会唱古歌?"
"会一点。"龙安心用苗语回答,"我是凯寨的。"
学生们立刻兴奋地围过来。一个扎着五彩头绳的女生掏出手机:"我们在做苗族古歌采集,您能唱完整段吗?"
当龙安心唱到"十二个太阳十二道纹"时,女生突然惊呼:"等等!这个版本和我奶奶唱的不一样!"
她飞快地点开录音文件。对比之下果然发现差异:龙安心唱的版本多出四句关于"银梳引日月"的歌词。
"这是务婆教的。"龙安心解释,"她说现在大多寨子传漏了这四句,只有凯寨还保留完整。"
学生们激动地记录着。龙安心突然想到什么:"你们能帮我个忙吗?把这些录音刻成光盘..."
银匠铺比想象中难找。龙安心在古城区转了近一小时,才在一条满是青苔的小巷尽头发现那盏煤油灯——苗银匠人世代相传的标志:灯罩上镂空雕刻着蝴蝶妈妈产卵的图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