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国拿着耿京人头作投名状,向金国邀功请赏,从而被任命为山东济州城(今山东巨野)知州。】
【得知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坏消息时,辛弃疾还在回返山东的路上。】
【为了给耿京报仇与向南宋朝廷复命,辛弃疾当机立断折返海州,向海州统领借人锄奸。】
【然后,辛弃疾带领五十个借来的志士,便直奔济州,勇闯五万敌军大营。】
【猝不及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张安国被辛弃疾生擒。】
嬴政眉头微挑:“蒙毅,你觉得这位辛将军比之李将军,如何?”
李信年轻时亦是如此果势壮勇,率军击败燕太子丹,取得燕太子丹项上人头。
“当是李将军更胜一筹。”蒙毅不假思索答道。
李信骄傲地挺了挺胸膛,没错,他就是这么厉害。
迎着李信投来的赞赏眼神,蒙毅躬身朝嬴政一拜,补充了一句。
“只因陛下胆识气度,他人莫不能及。”
再是一世英豪,没有遇见信重的主公,就已经输了。
武安君李牧与武成侯王翦两相对比,不就是鲜明的例子。
李信微微瞪大眼:……蒙上卿这么会说话的吗?那蒙将军是不是也是这般?
难怪蒙上卿常常随侍陛下左右,蒙将军深受陛下信重,蒙氏一族世代受宠。
狐疑的目光从蒙毅,李斯,冯去疾等重臣身上一一扫过,李信若有所思。
要不,去找王离偷偷师。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
【并且,辛弃疾带着张安国,带着一万多被张安国收编,后又反水的原起义军人马,成功穿越金国敌战区,渡江南归大宋。】
〖草芥弥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悲的是南归后的稼轩与沙场再也无缘。〗
〖蛙声惊鹊:社会我辛哥,人狠话不多。 〗
〖政哥的狗腿子: 其实那五万敌军都是杂牌军,吃瓜.jpg。〗
观看天幕的曹操冷笑了一声:“杂牌军?”
那又如何?
五十对上五万,对手是杂牌军,难道就有很多人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壮举?
【辛弃疾把张安国一路押至临安献俘,之后张安国被斩首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的神勇壮举震惊了整个南宋朝野,就连赵构也对他赞叹不已。】
【最后,辛弃疾不仅被保留右承务郎头衔,还被朝廷授予江阴签判一职。】
苏轼眨了眨眼:“别说,还真挺看重。”
武将授文职,结果虽不尽如辛弃疾意,但在重文轻武的大宋,无疑是一种殊荣。
再说签判这一官职,看着只有从九品,却是京官,日后可望逐步高升。
细想之下,比很多进士高中后的初授职位都要好。
【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属于差遣官职,是地方上,职位比较高的幕职官,位于州军长贰之上。】
【掌管诸案文移事务,负责辅佐地方长官处理政务、司法等事务。】
【简单来说,江阴签判就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秘书长兼市政府秘书长。】
【划重点,还是重要地级市。】
【要知道,江阴位于江苏南部,处在苏州、无锡、常州“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位置优越,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种师道与弟弟种师中相互对视,眼中齐齐闪过羡慕与复杂。
辛弃疾是武将授文职,想上战场不得上,他们种家却是想下战场下不得。
就算他们想走文职仕途,顺利被授予文职,最终也会功亏一篑,由文职改为武职。
隔着营帐凝视着来来回回巡守的士兵,幼年拜张载为师,经考试授文官,后来被改为武职的种师道沉重地叹了口气。
算上他们这一代,种家,已经连续三代人由文转武了。
更糟糕的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很有可能下一代还会延续这种遭遇。
想到天幕提到的会在未来发生的靖康之变,种师道不禁扶额苦笑。
将来,种家还有没有后人在世都难说。
【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赵构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下诏禅位,退位成为太上皇。】
【皇位被他传给了远房侄子,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赵昚。】
【相较于被磨平锐气,彻底躺平摆烂认怂的赵构,将年号定为“隆兴”的赵昚很有一番进取心,意图北伐收复失地。】
【刚一即位,他就为岳飞平反,并召回重用主战派官员。】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南宋开始第二次北伐,大军渡江进击,先后收复多地。】
【在江阴的辛弃疾得知这个消息,热情高涨地奋笔疾书,起草灭金攻略。】
【遗憾的是,没等他写完,南宋大军就由于将领不和内斗等矛盾,在符离一地被金军大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