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金殿呈策,一品农官定乾坤
鸿胪寺的庭院,幽静雅致。
黄曼曼推开窗,清晨的微光带着几分寒意,涌入室内。
京城,果然与杨家村截然不同。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威压与躁动。
她静坐了片刻,调息凝神,将一夜的思绪沉淀。
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鸿胪寺的官员送来了早膳。
“黄姑娘,宫里传来消息,圣上今日早朝后,会在御书房召见您。届时,徐大人和周大人会陪同您一同前往。”官员恭敬地说道。
黄曼曼心中了然,点了点头:“有劳了。”
该来的,总会来。
她从容用过早膳,换上了一身干净朴素却不失体面的棉布衣裳。
没有珠光宝气,只求大方得体。
她知道,今日的场合,外在的华丽并无用处,唯有腹中的真知灼见,才是真正的依仗。
巳时将近,徐阶和周明准时来到鸿胪寺。
徐阶的面色比昨日多了几分凝重,看了黄曼曼一眼,微微颔首:“黄姑娘,准备好了吗?”
黄曼曼回以一个平静的微笑:“有劳两位大人。民女已准备妥当。”
周明在一旁,眼神中带着几分担忧,也有几分期待。
他亲眼见证了黄曼曼的才智与沉稳,但也深知皇宫之内,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此去面圣,务必谨言慎行。”徐阶再次叮嘱,“圣上虽对你那高产稻法寄予厚望,但朝中亦有不少声音。你需有应对之策。”
黄曼曼眸光微动:“民女明白。清者自清,事实胜于雄辩。”
三人乘坐马车,穿过繁华的街道,一路向着皇宫驶去。
宫墙高耸,朱红色的宫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严。
层层叠叠的守卫,目光锐利如鹰。
经过数道关卡的盘查,马车终于在宫门前停下。
徐阶和周明引着黄曼曼,徒步进入这天下权力最核心的所在。
脚下的青石板路,平整光滑,不知曾有多少王侯将相在此走过。
两侧的宫殿楼阁,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无声地诉说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黄曼曼目不斜视,步伐沉稳。
她能感觉到,周围有无数道目光,或好奇,或审视,或轻蔑,落在她的身上。
她心中平静如水。
这些,她早已预料到。
御书房外,一名身着锦袍的太监早已等候。
“徐大人,周大人,黄姑娘,圣上已在内等候。”太监声音尖细,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有劳公公。”徐阶拱手道。
太监推开厚重的殿门,一股淡淡的龙涎香气扑面而来。
御书房内,布置得雅致而不失庄重。
正中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端坐着一位身着明黄色龙袍的中年男子。
他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不怒自威。
想来,这便是大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今圣上了。
书案两侧,还站着几位身着各色官服的大臣,显然都是朝中重臣。
黄曼曼随着徐阶和周明进入,依礼跪拜。
“草民黄曼曼,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她的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平身。”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谢皇上。”黄曼曼起身,垂首侍立。
皇帝的目光落在黄曼曼身上,停留了片刻:“你便是黄曼曼?那个献上高产稻法的乡野女子?”
黄曼曼恭声道:“回皇上,正是草民。”
皇帝微微颔首:“徐爱卿已将你的事迹奏报于朕。一年六熟,亩产千斤,听起来,倒像是天方夜谭。”
这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质疑。
黄曼曼心中早有准备,平静道:“回皇上,民女所献之法,并非玄虚之术,而是基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细致观察与实践总结。”
“哦?”皇帝眉毛微挑,“你且细细说来。”
黄曼曼深吸一口气,开始将自己的“科学耕作法”娓娓道来。
“启禀皇上,所谓高产,其核心在于‘养地’与‘精耕’。”
“其一,秸秆还田。稻谷收割之后,秸秆并非无用之物。将其粉碎还于田中,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质,此为‘地力常新’之法。”
“其二,农具改良。民女家传有几样改良农具图纸,如曲辕犁、筒车、以及民女所用之‘神镰’,皆能大幅提升耕作与收割效率,节省人力,抢抓农时。”
“其三,选种育秧。选取饱满、抗性强的稻种,进行专门培育,确保秧苗茁壮,此为高产之基石。”
“其四,合理密植,及时除草,科学灌溉,病虫防治……”
黄曼曼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础理念,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出来。
她没有提及“灵泉水”分毫,只强调科学方法与经验总结。
皇帝静静地听着,眼神从最初的审视,渐渐变得专注。
徐阶在一旁,不时点头,补充道:“皇上,臣已派人核验,杨家村去岁稻谷产量,确实远超寻常。黄姑娘所言,句句属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