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杀机暗涌,京畿路迢
车轮悠悠,碾过官道。
杨家村的喧嚣与不舍,渐渐被抛在身后,模糊成一片遥远的记忆。
黄曼曼端坐在马车内,身姿笔挺,神色沉静。
车厢布置得颇为雅致,铺着厚厚的锦垫,一个小巧的炭炉燃着,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徐阶闭目靠在车壁上,似在养神,又似在思索。
周明则显得有些拘谨,时不时会偷偷打量一眼黄曼曼。
他实在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过双十年华的乡野女子,竟能搅动如此风云,甚至引得圣上关注。
“黄姑娘,此去京城路途遥远,约莫需要十天半月。”徐阶忽然睁开眼,声音平缓。
黄曼曼微微颔首:“有劳大人一路照拂。”
徐阶道:“圣上召见,乃是你的福分,亦是朝廷对农事之重视。你那高产稻法,若真能推行天下,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黄曼曼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徐阶在试探,也是在提点。
她浅浅一笑:“民女愚钝,不过是比旁人多留心了些田间地头的学问,侥幸有所得。若能为国分忧,为民造福,自是民女之幸。”
这话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谦逊,又表明了心迹。
徐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一个‘田间地头的学问’。这世间万物,皆有其理,能潜心钻研者,方能有所成就。”
周明在一旁听着,心中暗暗佩服黄曼曼的应对。
这位黄姑娘,面对他们这些官场中人,非但没有丝毫怯懦,反而从容镇定,言语间条理清晰,这份心性,实属难得。
马车外,除了车夫和几名随行的官差,黄曼曼还隐约感觉到,似乎有另外一些气息,若有若无地护卫在侧。
这些人行动隐秘,气息沉稳,绝非寻常官差可比。
她心中了然,看来皇帝对自己此行,并非只是口头上的重视。
日头渐渐西斜,官道两旁的景物飞速倒退。
黄曼曼掀开车窗的竹帘一角,望向窗外。
远山如黛,田野空旷。
离开了杨家村那片熟悉的土地,前路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她不由得想起了母亲黄翠莲,想起了年幼的弟妹黄小石和黄小丫。
还有杨富贵,那个憨厚却可靠的继父。
以及年糕工坊里,那些渐渐熟悉起来的面孔。
“爹,娘,小石,小丫,你们在家要好好的。”黄曼曼在心中默默祈祷。
她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圣上的期盼,还有杨家村未来的希望,更有她守护家人的责任。
夜色渐浓,车队在一处官驿停下歇脚。
徐阶和周明自有驿丞安排上房。
黄曼曼也被单独安排了一间干净的客房。
简单的梳洗用饭后,黄曼曼并未立刻歇下。
她坐在窗边,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回忆着从穿越至今发生的一切。
从最初的绝望求生,到利用“神镰”和灵泉水改善家境,再到开办年糕工坊,带领村民致富……
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
“风家……”黄曼曼眸光微冷。
倒是不足为惧,就两个人了,还有一个是奴隶。
但是那些因高产稻而利益受损的米商。
“孙掌柜曾提及,米价波动,背后牵扯甚广。”
黄曼曼秀眉微蹙。
她预感到,此行绝不会一帆风顺。
“希望杨富贵爹能应付得来。”
她也知道,自己不能永远将家人护在羽翼之下。
他们也需要成长。
而她,则需要变得更强,强到足以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正思忖间,窗外传来轻微的衣袂破空之声。
黄曼曼心中一凛,立刻警觉起来。
那声音极轻,若非她五感敏锐,几乎难以察觉。
不是冲着她来的。
她屏住呼吸,仔细聆听。
声音似乎是从徐阶和周明下榻的院落方向传来,很快又消失不见。
黄曼曼眼神微凝。
看来,徐阶身边,果然有高手护卫。
这也让她稍稍安心。
至少在到达京城之前,她的人身安全,应该是有保障的。
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车队再次启程。
接连数日,行程都颇为顺利。
徐阶偶尔会考较黄曼曼一些农学方面的问题,黄曼曼皆对答如流,甚至能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令徐阶和周明都暗自称奇。
她并没有藏私,将一些基础的,可以公开的耕作技巧,如深耕、密植、除草、防虫等现代农业知识,巧妙地融入到这个时代的认知体系中,娓娓道来。
徐阶越听越是心惊,也越是欣喜。
他发现,黄曼曼所言,并非什么玄之又玄的秘术,而是真正脚踏实地,可以推广的农耕经验。
“黄姑娘,你这些见解,若是能编撰成册,必将是农人之福啊!”徐阶忍不住赞叹道。
黄曼曼谦虚道:“大人过誉了。民女所知,不过沧海一粟。天下之大,能人异士不知凡几,或许早已有人总结出更完善的农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