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时光匆匆而过,咸阳城派遣支援魏国旧地的官员们,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这片饱经动荡的土地。他们深知肩负重任,顾不上一路的疲惫,迅速投身到各项工作之中。
李川,这位来自巴蜀、熟谙民生事务的官员,一到魏地便马不停蹄地深入乡村。他头戴斗笠,身着粗布麻衣,与当地百姓一同坐在田间地头,促膝长谈。“乡亲们,我从巴蜀而来,知晓大家对楚国的统治心存疑虑。但请相信,我们是真心实意为大家谋福祉的。” 李川诚恳地说道。一位老者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问:“你们说的轻巧,可这赋税会不会加重啊?我们庄稼人,就盼着能安稳过日子。” 李川耐心解释:“大爷,您放心。我会根据咱魏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赋税政策,绝不会让大家负担过重。往后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然而,推行新赋税政策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地主豪强为维护自身利益,暗中抵制。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在李川前往县衙汇报工作的途中阻拦。李川被围在中间,却毫无惧色。他大声说道:“大家静一静!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新政策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受益。那些阻挠的人,不过是想继续压榨大家。” 恰在此时,陈武带着一队士兵赶来。陈武朗声道:“李大人一心为百姓,谁要是敢捣乱,就是与我陈武为敌!” 在陈武的威慑下,闹事者逐渐散去。李川感激地看向陈武:“多谢陈将军及时解围,不然今日这局面还真不好收拾。” 陈武拍拍李川的肩膀:“李大人为百姓操劳,我定当全力支持。有什么难处,尽管开口。”
周宏,精于水利工程,来到魏地后,便开始四处勘察地形。他发现魏地部分农田灌溉困难,决定修建新的水利设施。可这一计划遭到当地一些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此举会破坏风水。周宏找到陈武商议:“陈将军,那些旧贵族蛮不讲理,阻碍水利工程,这可关系到百姓的收成,该如何是好?” 陈武沉思片刻后说:“我陪你去和他们谈谈,若他们还是冥顽不灵,我便强行推进,绝不能让百姓受苦。” 陈武与周宏一同拜访旧贵族,陈武严肃地说:“诸位,修建水利是为了造福百姓,若因所谓风水之说阻碍,一旦百姓收成不好,你们担得起这责任吗?” 在陈武的强势态度下,旧贵族最终妥协。周宏顺利开展工作,带领百姓修建水渠,引来清澈的河水灌溉农田。百姓们看着水流淌进自家田地,对周宏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变为由衷的敬佩。
赵信,擅长律法,着手整顿魏地律法秩序。他发现当地律法混乱,许多纠纷无法得到公正解决。赵信在县衙开设律法讲堂,向百姓普及法律知识。但一开始,百姓们觉得律法晦涩难懂,参与积极性不高。赵信找到陈武:“陈将军,百姓对律法课不感兴趣,这可如何是好?” 陈武想了想,提议道:“不如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讲解,再让士兵们去宣传,效果或许会好一些。” 赵信依计而行,果然吸引了不少百姓前来听讲。一次,有两个村子因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险些引发冲突。赵信依据律法,公正地进行了裁决。百姓们看到赵信的公正,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
孙明,致力于复兴魏地商业贸易。他在集市上看到商品种类稀少,交易冷清,决定鼓励商户扩大经营,并吸引外地商人前来。可本地商户害怕竞争,对外地商人充满排斥。孙明与陈武商议:“陈将军,商户们目光短浅,不愿接纳外地商人,这对魏地商业发展不利。” 陈武表示:“我派兵维持集市秩序,保障外地商人的安全,再让士兵们宣传商业发展的好处,引导商户转变观念。” 在陈武的协助下,孙明成功吸引了一批外地商人,集市逐渐热闹起来。百姓们看到生意越来越好,对孙明也越发认可。
吴刚,擅长组织民众。他组织百姓开展生产建设,修缮道路、建造仓库等。但在初期,百姓们积极性不高,觉得这些工作又苦又累,且看不到即时回报。吴刚找到陈武倾诉:“陈将军,百姓们对建设工作不积极,这进度难以推进。” 陈武亲自到施工现场,对百姓们说:“乡亲们,这些建设都是为了咱魏地的未来。路修好了,货物运输方便,大家的日子才能更好。现在辛苦些,往后享福的日子在后头。” 在陈武的鼓励下,百姓们纷纷加入建设队伍。吴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魏地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
王强,在农业种植方面经验丰富。他指导百姓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可百姓们担心收成不好,不敢轻易尝试。王强找到陈武:“陈将军,百姓们对新作物心存顾虑,这推广工作难啊。” 陈武决定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亲兵率先种植新作物,并承诺若收成不好,由自己承担损失。百姓们看到陈武的决心,纷纷效仿。最终,新作物获得丰收,百姓们对王强的信任彻底建立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