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的晨雾像团发霉的棉絮,裹着腐叶味钻进秦军帐篷。伍长张虎刚掀开草席,就看见同帐的三名下士正抱着肚子蜷缩成虾,面色青黑如染了墨汁,唇角还挂着带血丝的呕吐物。
“军医!军医!”张虎的青铜剑穗扫过地上的陶碗,碗里的粟米粥早已凝结成块。他突然想起三日前经过的腐尸潭,水面漂着翻肚的山鸡,当时向导说“那是山鬼漱口的地方”,如今看来,怕是中了传说中的“疠气”。
中军帐内,李岩的指尖正划过《淮南子》泛黄的竹简,烛火在他眼下投出深青阴影。案头摆着七具士兵尸体的脾脏,个个肿胀得像泡发的牛皮——这是典型的疟疾症状,前世在医学院见过类似的病理切片。
“陛下,又有百人发病!”任嚣的甲胄还沾着晨露,腰间的工爵印因焦虑泛着暗哑的光,“军医说无药可治,让准备‘驱邪符’……”
“驱邪?”李岩突然冷笑,抓起青铜镊子夹起片脾脏,对着烛火细看,“去把营中所有铜盆装满清水,再找十匹素绢。”他转向赵高,“传令下去:严禁士兵饮用生水,违令者重责二十。”
任嚣盯着李岩反常的举动,只见他将素绢蒙在铜盆上,让晨雾凝结的水珠透过绢布滴落,然后用青铜镜聚光观察盆底——水珠里竟浮动着细小的黑影,像极了在血涂片里见过的疟原虫。
“不是疠气,是蚊虫。”李岩的声音混着铜镜的嗡鸣,“这些小黑点钻进血管,啃食人的脾脏。”他展开手绘的《蚊虫图谱》,上面详细标注了疟蚊的特征:“记住,凡腹部有黑白环纹的蚊子,见之必杀。”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雾霭,秦军营地响起此起彼伏的拍掌声。士兵们举着浸过艾草汁的麻布,在帐篷周围拍打,地上很快落满蚊尸。李岩亲自带着墨者腹?调配“防蚊膏”:“把薄荷、艾草磨成汁,混着猪油涂在暴露处,蚊虫嗅之远避。”
百越山寨的巫师站在山巅,看着秦军营地升起的青烟,骨哨突然发出破音。他看见秦人没有像往常般焚烧符纸,而是在水井边堆砌生石灰,用竹筒引山泉形成“活水渠”,甚至在帐篷四周挖出浅沟,灌进掺了药汁的死水。
“族长,秦人在对山鬼不敬!”学徒巫师握紧骷髅权杖,“他们用石灰腌了鬼的眼睛,用艾草熏了鬼的鼻子……”
瓯雒王却盯着山脚下的秦军医帐,看见李岩正将晒干的青蒿投入药釜,白汽中竟混着某种让他眼熟的药香——那是百越巫医用来治“打摆子”的秘药,却从未像秦人这般大规模熬煮。
“娅青,带十名精壮去探营。”瓯雒王按住女儿的肩膀,“若秦人真能治疠气,就带他们的药回来;若不能……”他摸了摸腰间的青铜短刀,“就取李岩的人头谢罪。”
娅青混在采药的越女中靠近医帐,看见的场景让她屏住呼吸:秦人工匠正在搭建“纱帐工坊”,用细如发丝的蚕丝织成白色网帐,四角坠着刻有秦篆“安”字的青铜铃。更震撼的是,医官竟用竹针从病人指尖取血,滴在涂了朱砂的玻片上,放在“观微镜”(改良青铜放大镜)下观察。
“姑娘,要学治疟吗?”年轻医官递来片青蒿叶,叶面上用墨线标着“Artemisia annua”,“此草性寒,专克血中虫豸。”他指向墙上的《疟疾传播图》,箭矢从蚊子指向人体,再标出血液、脾脏的病变路径,“不是山鬼作祟,是小虫为祸。”
娅青的指甲掐进掌心,她认出图上的蚊子,正是百越巫典中“疟鬼的坐骑”。但此刻看着医官用青蒿汤灌救濒死的秦军士兵,那些青黑着脸的汉子竟真的渐渐退烧,她突然想起父亲曾说:“能救命的,从来不是咒语,是药草。”
正午时分,巫师带着族人参拜“疠气神”,却看见秦军营地飘来的不是符灰,而是《防蚊十策》的木牍——用秦隶和百越文对照书写,图文并茂地教如何填污水、挂纱帐、烧艾草。当他念到“第二策:睡前必用热水泡脚,可灭足踝之虫”时,骨哨突然断裂。
“族长,秦人在医帐外贴了这个!”斥候送来张被雨水打湿的帛画,上面画着李岩亲自示范“焚烧蚊虫孳生地”的场景,旁边配文:“凡死水聚集处,皆撒生石灰,虫豸无滋生之地。”
瓯雒王摸着帛画上的齿轮印记,突然想起三日前李岩送给自己的《越人巫蛊图谱》——里面竟详细记录了百越三十六种蛊毒的解法,连“金蚕蛊”都注明可用“蜀地蜀椒煎服”。此刻看着秦军有条不紊地控制疫情,他突然明白,所谓的“神助”,不过是秦人比他们更早看懂了大山的“规矩”。
深夜,李岩在帐中接见娅青,案头摆着刚收到的北疆急报,却被他推到一旁。“这是‘疟疾防治手册’,”他将装订成册的竹简递给越女,“前五页是百越语,教你们的巫医识别疟蚊;后五页是秦隶,记录青蒿素提取法。”
娅青看着竹简上的“绞汁法”“浸酒法”,突然发现秦人竟将百越的巫药用法细化到时辰、火候。更让她心惊的是,李岩竟在手册末页画了个齿轮,齿轮间卡着只疟蚊,旁边注着:“灭虫如治国,需知其根本,方能除其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