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还不够。
杨龙取过提前准备好的鸡胸肉,刀刃在肉上轻快地跳动,将其剁成细如发丝的肉茸。这个动作他练习过上千次,在游戏里更是重复了上万遍。每一刀落下都精准地切断纤维却不破坏细胞结构,确保最大程度释放蛋白质的吸附能力。
"他的刀......"成都周记川味馆里,周卓盯着电视机,手中的烟斗早已熄灭,"在呼吸。"
确实,杨龙的刀仿佛有了生命。它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他手臂的延伸,每一次起落都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律。肉茸在刀下渐渐变成一团粉色的云朵,细腻得能穿过最细的筛网。
扫汤开始了。杨龙将肉茸轻轻撒入微沸的高汤中,左手持勺以顺时针方向缓缓搅动。这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他的手腕每转一圈都有微妙的变化,时而轻挑,时而重压,引导肉茸在汤中形成一个个小漩涡,如同星辰运转。
"看汤色!"观众席上一位淮扬菜大师惊呼。
奇迹正在发生。肉茸如同活物般在汤中游走,吸附着最后一丝杂质。汤面渐渐泛起细小的"菊花心",那是蛋白质与杂质结合后形成的絮状物。杨龙的眼神专注得近乎虔诚,额角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却浑然不觉。
第一遍扫汤完成,汤色已经接近无色。但杨龙没有停手,他又取过准备好的鱼肉茸——这是用最鲜嫩的鳜鱼腹肉剁成,加入了少量蛋清增加黏性。
"双重扫汤?"评委席上的山本雄二第一次露出惊讶的表情,"中国菜很少用这么繁琐的工艺......"
第二遍扫汤更为精妙。鱼肉茸比鸡茸更细腻,需要更精准的温度控制。杨龙将火调至最小,让汤保持在将沸未沸的"虾眼水"状态。他的搅动节奏也随之改变,不再是均匀的圆周运动,而是时而快时而慢,像是在演奏某种无声的乐章。
豆豆站在一旁,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她见过杨龙无数次练习扫汤,但从未见过他这样的状态——整个人仿佛与厨具、食材融为一体,每个毛孔都在感知火候的变化。
"厨心......"周记川味馆里,周卓的声音有些发抖,"这兔崽子居然摸到了厨心的门槛。"
第二遍扫汤结束,汤色已经清澈得如同山涧泉水。但杨龙的动作还没完——他从如烟手中接过那包野山菌粉,轻轻撒入汤中。这是计划外的第三步,却在此时显得无比自然。
菌粉入汤的瞬间,奇妙的变化发生了。汤面上泛起一层极细的金色光晕,像是朝霞映照在湖面上的微光。杨龙的搅动变得更加轻柔,几乎看不出动作,却能让菌粉均匀地分布在汤中每一个角落。
"温度89度,pH值6.8,浊度0.3NTU......"陆子浮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声音因震惊而微微发颤,"这已经超出了游戏设定的参数范围......"
扫汤完成,杨龙将汤过滤到一个干净的砂锅中。此时的汤纯净得令人心悸,看似无色,却在灯光下泛着极淡的金黄,如同液态的阳光。
接下来是白菜的烫制。杨龙从冰水中取出那颗已经修成莲花状的菜心,用特制的银针在菜帮上刺出数十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孔——这是为了让高汤能够充分渗透。他的动作快得几乎看不清,每一针都精准地避开主要纤维,不会影响菜心的完整形态。
烫菜的水是单独准备的,加入了少量盐和鸡汤油。杨龙将菜心放入后立刻调至小火,水温严格控制在75度。这个温度足以让菜心软化,又不会破坏其脆嫩口感。他的左手悬在水面上方,不借助任何仪器,仅凭手感就能判断温度变化。
"他在用'听水法'......"高峰山激动地对身旁的陈家老爷子说,"这是清朝御厨黄敬临的独门绝技!通过观察水泡的大小和声音判断温度!"
菜心烫好,杨龙将其小心地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汤碗中,形态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此时的菜心已经半透明,纤维在灯光下呈现出美丽的放射状纹路。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浇汤。杨龙双手捧起砂锅,将高汤缓缓倾入碗中。这不是简单的倾倒,而是一种近乎仪式的动作。汤流细如发丝,先沿着碗壁旋转一周,然后才逐渐向中心收拢。菜心在汤中微微颤动,外层叶片缓缓舒展,真的如同一朵在水中绽放的莲花。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这神奇的一幕。当最后一丝汤流入碗中时,奇迹发生了——那颗看似普通的白菜心竟然在清汤中完全绽放,层层叶片舒展如莲座,中心的花蕊部分微微上翘,仿佛在迎接阳光。
但这还不是全部。杨龙取过一小碟之前萃取的鸡油,用银匙轻轻点在汤面上。金黄的油珠在清汤表面散开,形成一幅微型的山水画——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俨然一副水墨意境。更神奇的是,这些图案并非静止,而是在汤面上缓缓流动,如同活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