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游戏)
成都的晨雾还未散尽,杨龙已经站在"盘飧市"老茶馆的厨房里。周卓老爷子用烟斗敲了敲青石灶台:"川菜二十四味型,今天练第七套——糊辣。"他指向墙角那筐新摘的二荆条辣椒,"先学会用手掌测油温。"
杨龙抓起一把辣椒,铁锅里的菜籽油正泛起细微的鱼眼泡。恍惚间想起2003年非典期间,豆豆在出租屋里第一次尝试做回锅肉,被溅起的油烫得直跳脚的模样。他下意识将手掌悬在油面上方三寸——这个距离能感受到190℃辐射热的微妙刺痛。
"错了!"周卓的烟斗"啪"地打在他手背,"糊辣要七成油温,你当是炒宫保鸡丁呢?"老人夺过辣椒往锅里一抛,"嗤"的爆响中,辛辣香气如炸弹般炸开。杨龙突然发现那些飞溅的油珠在空气中划出的轨迹,竟与神经接驳时的数据流惊人相似。
与此同时,济南芙蓉街的鲁菜馆里,砂时计正对着直径一米二的铸铁灶发愣。"九转大肠要过五遍油!"系着白围裙的老师傅声如洪钟,"第一遍定型,第二遍酥皮,第三遍......"砂时计手忙脚乱地捞起炸成金黄的肠段,油星溅在旗袍上烫出几个小洞。她龇牙咧嘴地朝摄像头比了个中指——这是给监控进度的豆苗看的。
扬州瘦西湖畔,猫头鹰站在案板前如同面对精密仪器。他的刀下是块两寸见方的嫩豆腐,刀刃以每秒六次的频率轻微震动,切出的丝线在清水中散开如绽放的菊花。"文思豆腐的丝要能穿针。"老师傅递来一枚绣花针,"你这些......"话音未落,豆腐丝已从针眼翩然穿过。
广州泮溪酒家的早茶厨房,豆苗和陆子浮正在挑战虾饺的"十三褶"。陆子浮用游标卡尺测量每道褶的间距,豆苗却突然把面团拍在案板上:"不对!你当这是3D建模呢?"她抓起面皮随手一捏,褶皱如花瓣自然舒展,"我老妈说过,手感比数据重要——"话到一半突然愣住,想起这话是当年豆豆教她画素描时说的。
杭州楼外楼的莼菜汤前,如烟正用瓷勺轻轻旋出涟漪。老师傅突然往汤里弹了滴陈醋:"西湖莼菜讲究'三不沾'——不沾牙、不沾喉、不沾心。"琥珀色的汤汁在青瓷碗里荡漾,倒映出她微微发红的眼眶。昨夜特训时,她偷偷用系统相机拍下了陆子浮教豆苗调馅的侧影。
福州聚春园的佛跳墙灶台足有半人高,陈冰正往酒坛里码发好的鲍鱼。"最底下铺羊肘,中层是鸽蛋瑶柱,顶上放花菇。"她默念着步骤,突然发现坛底刻着行小字——"光绪二年闽厨林氏"。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时,某个数据包突然在后台闪过,像是AI在记录这种触感。
湘江边的火宫殿厨房里,砂时计被辣椒呛得直咳嗽。"湖南人不怕辣?"老师傅大笑着往锅里又扔了把剁椒,"那是没遇到我们永州的血鸭!"滚烫的鸭血浇在辣椒上的瞬间,砂时计突然想起昨夜庆功宴上,猫头鹰悄悄递来的那杯冰镇酸梅汤。
七十二小时后,当众人再次集结在成都总店时,每人都带着一身烟火气。砂时计的旗袍下摆被油烫成了抽象艺术,猫头鹰的指尖缠着止血贴,豆苗的发梢还粘着片虾饺皮。杨龙的目光扫过团队,在如烟红肿的手指上停留片刻——那是反复练习拉面留下的痕迹。
"八大菜系核心技法全部录入完毕。"陆子浮调出全息报表,"平均掌握度87.6%,超出预期。"他的眼镜片反射着数据流,袖口还沾着莲蓉馅料。
周卓老爷子敲了敲烟袋锅:"还差最后一道'考题'。"他指向后院新砌的土灶,"用你们学到的所有东西,做一桌'八仙过海'。"这是川菜传说中的宴席,要求八位厨师各显神通又浑然一体。
没有更多交流,众人默契地走向各自的工位。杨龙主勺负责味型统筹,豆豆执刀专攻冷盘雕刻,砂时计的火灶腾起半米高的火焰,猫头鹰的砧板上响起暴雨般的刀声。豆苗和陆子浮在调试分子料理设备——那是他们从粤菜大师处偷师的现代技法;如烟默默揉着面团,将闽菜"太极芋泥"改良成法式甜点;陈冰在雕冰盏,哈尔滨的冰雪艺术遇上淮扬的玲珑刀法;砂时计则用湖南的腊味熏香,重构着鲁菜的九转大肠。
当八道菜最终拼成八卦图阵时,连周卓都忍不住摸出老花镜。佛跳墙的汤色如琥珀,文思豆腐在冰盏中宛如雪莲绽放,虾饺皮透出内里粉红的虾茸,九转大肠裹着湖南腊味的烟熏香......最中央是杨龙的"开水白菜",清汤里浮着的白菜心展开二十四瓣,每瓣都雕着不同的菜系代表纹样。
"叮"的一声,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众人眼前展开金色卷轴:"恭喜解锁'八极真传'成就,全球赛资格已确认。"卷轴末端盖着米其林三星的钢印,印文却是辰星OL的LOGO——那个被他们戏称为"饺子形"的星辰标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