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兵部尚书兼内阁成员的宋应昌心里咯噔一下,暗说遭了。
他是嘉靖四十三的进士,为官几十载。对万历皇帝非常的了解。皇帝此刻说出这样的话,表面上是对求情官员的批评,实际上却是对萧如薰的不满。
宋应昌原本也只是说萧如薰纳妾的事有前例,根本不算事。既然有人弹劾,自己作为阁臣,萧如薰又不在,有义务为萧如薰说句话而已,可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文武百官支持。
宋应昌年纪大了,这些年在山东,辽东等地为官几十年,身体早就大不如前,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咳咳!”
宋应昌回头看了看求情的官员,或许有一部分勋贵是真心为了萧如薰求情,但是,多年的为官经验告诉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文官这么好心。
要知道,山西土地归皇庄的土改制度,将来一定会全国实行的。朝堂上的这些大员们,那个不是手握大量的土地资源,绝对不可能帮助萧如薰说话的。
可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这朝廷刚安定几天又要……
宋应昌顿时累了,作为内阁成员,居然一点预兆都没有发现,这也太诡异了!
“赵志皋吗?不对,他已经位极人臣,没有必要这么做!”
“王家坪?不对,没了萧如薰,这个财神爷什么都不是,就算自己会去陷害萧如薰,他都不会!”
“梅国桢?不可能,萧如薰倒台,他和自己也会跟着倒台!”
“石星?……”
宋应昌正在分析时,大理寺卿陈于陛巍巍地出列。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须发皆白,走路时已需要身旁的小太监搀扶:"启禀皇上,播州之乱已平,各部将领还等着封赏呢?"
宋应昌顿时感觉天塌了!这时候居然提封赏的事?
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节奏缓慢而规律。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像是催命的更鼓。
兵部尚书石星见皇帝不答,连忙补充道:"萧如薰平定边乱,宁夏之役坚守平虏城……播州之战阵斩杨应龙。萧国公又立如此大功,若不重赏,恐寒将士之心。"
"哦?"皇帝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讥讽,"依卿等之见,该如何封赏?"
宋应昌听到这句话后,心中猛地一震,他的目光如同闪电一般,迅速地落在了石星的身上。
石星,这个平日里给人感觉温和善良、人畜无害的老好人,此刻竟然成为了倒萧的始作俑者!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宋应昌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石星,仿佛要透过他那看似憨厚的外表,看清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语声。姚文蔚知道时机已到,深吸一口气,大步出列跪拜:"臣都察院御史姚文蔚有本奏!"
皇帝抬了抬眼皮,目光如刀:"讲。"
"萧如薰功在社稷,非寻常封赏可酬。"姚文蔚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臣斗胆建议——封王!"
"封王"二字一出,乾清宫内顿时炸开了锅。文官们交头接耳,武将们面面相觑。大明自立国以来,除了开国功臣和皇室宗亲,从未有过活着的异姓王。
皇帝的手指突然停在了扶手上,眼中的寒光一闪而过:"姚爱卿,可知我朝祖制?"
姚文蔚额头触地:"臣知罪。然萧如薰之功,实非寻常。若不破格封赏,何以彰显皇恩浩荡?"
"荒谬!"礼部尚书梅国桢立刻出列反对,他年过六旬,面容严肃,是朝中有名的礼法之士,"异姓不得封王,此乃太祖铁律!姚御史此言,有违祖制!"
梅国桢也意识到今天的情况有些不对劲,他心中暗叫不好,看来是有人蓄意要将萧如薰置于死地啊!连忙出来阻止封王这件事!
石星做为内阁成员,居然没有商议就敢提出此事……
就在今天,刚刚有人弹劾了萧如薰,紧接着文武百官纷纷求情,然而,这还不算完,紧接着竟然又有人上奏请求皇帝封萧如薰为王!这一连串的动作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
梅国桢心里很清楚,就算皇帝的心胸再宽广,也绝对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弹劾和封王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无论如何都显得太过突兀和矛盾。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如果萧如薰真的被封为王,那么他将彻底失去做事的权力。要知道,封王之后,萧如薰就只能被闲置在一旁,无法再领兵打仗,更无法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
梅国桢转头看了一眼石星,心中不禁感叹,这封王的一招实在是太狠毒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皇帝都会对萧如薰心生忌惮,这无疑是给萧如薰的仕途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皇帝没有理会梅国桢,而是盯着姚文蔚,声音很冷:"姚爱卿,萧如薰可知你为他请封王爵?"
姚文蔚心中一凛——皇帝这是在怀疑他与萧如薰勾结。他连忙叩首,额头重重地磕在金砖上:"臣与萧将军在宁夏平叛时见过一面而已,并无交情,此议纯出公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