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人,更是乘坐一匹神骏非凡的西域大宛良驹,此马通体雪白,无一根杂毛,鞍鞯皆用黄金打造,镶嵌美玉,马身上披挂着精美的锦缎,曹操自己则身穿玉带锦袍,腰悬“倚天宝剑”,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其左右,有无数身材魁梧的虎卫武士,手执大红罗销金伞盖,以及金瓜、银钺、狼牙棒、长戈、大戟等各式仪仗兵器,簇拥护卫。军中更有无数面绘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巨大旌旗,迎风招展。光是负责护驾的“龙虎官军”,便有两万五千余人,又按照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分为五队,每队五千人,分别对应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每一队的士卒,其旗帜、盔甲、战马的饰物,皆依照本队的代表颜色进行统一装饰,一眼望去,五彩斑斓,光辉灿烂,队列整齐,极其雄壮威武,其“天子之仪仗,帝王之气象”,已是呼之欲出,毫不掩饰。
大军行至潼关附近,曹操在马上,远远望见前方有一片林木,生长得异常茂盛,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便开口问身旁的近侍道:“前方那片茂密的林木,是何处所在?”
近侍慌忙躬身答道:“启禀大王,此处地名蓝田。那林木掩映之间,乃是昔日大汉名儒,已故议郎蔡邕的旧日庄园。如今,蔡议郎的女儿,才女蔡琰(蔡文姬),正与其夫婿董祀,一同居住在此庄园之内。”
原来,曹操素来敬重蔡邕的才华与品德,二人早年亦有深厚的交情。蔡邕的女儿蔡琰,更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才女,早年曾嫁与河东世家子弟卫仲道为妻。可惜卫仲道早亡,蔡琰寡居在家。后来天下大乱,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蔡琰不幸在战乱中被匈奴骑兵掳掠至北方,流落异域十二年之久,期间为匈奴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她在塞外饱经风霜,思念故土,便创作了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其“悲愤哀怨之情”,闻者无不落泪。
曹操听闻蔡琰流落北地的消息,念及与蔡邕的旧情,又怜惜其才华,心中甚是“爱才怜才”,便不惜花费千两黄金的重金,派遣使者前往匈奴部落,将蔡琰从北方赎了回来。匈奴左贤王慑于曹操的“强大威势”,不敢不从,只得忍痛将蔡琰送还汉朝。曹操见蔡琰孤苦无依,便亲自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门生,屯田都尉董祀为妻。
当日,曹操大军路过蓝田,偶然望见蔡邕旧庄,不禁触景生情,想起昔日与蔡邕交往的种种情景,心中感慨万千。他便下令大军先行,自己则只带领百余名贴身骑兵护卫,来到庄门之前下马,欲前往探望故人之女。
此时,董祀因有公事在身,出仕于外地,庄中只有蔡琰一人在家。蔡琰听闻魏王曹操亲自到访,虽然有些意外,却也不敢怠慢,急忙整理衣冠,快步出庄迎接。
曹操来到正堂之上,与蔡琰相互行礼已毕,分宾主落座。蔡琰则恭敬地侍立于一旁,不敢有丝毫失礼之处。
曹操在堂上环顾四周,目光偶然落在了墙壁之上悬挂着的一幅碑文拓片的图轴。他起身走近,仔细观看,见那碑文书法古朴,文辞典雅,不由得暗暗称奇,便开口问蔡琰此碑文的来历。
蔡琰躬身答道:“启禀魏王,此乃是东汉孝女曹娥之碑的拓片。昔年孝和皇帝在位之时,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位巫师,名叫曹旰(gan),此人能歌善舞,善于在祭祀之时取悦鬼神。有一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他在江上龙舟之中,为百姓跳神祈福,因饮酒过量,不慎失足堕入江中,被急流卷走而死。”
“他的女儿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岁,听闻父亲溺亡,悲痛欲绝。她沿着江岸,日夜不停地啼哭寻找,一连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进,声嘶力竭,最终,竟也纵身跳入了波涛汹涌的江水之中,欲与父亲同死。说也奇怪,五日之后,曹娥的尸身,竟怀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了江面!当地的百姓感念其孝行,便将父女二人合葬于江边,并修建了曹娥庙,四时祭祀。”
“当时的会稽太守度尚,听闻此事,深受感动,便将曹娥的孝行上奏朝廷。朝廷下诏,表彰曹娥为‘孝女’。度尚又请来了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文学奇才邯郸淳,为其撰写碑文,镌刻石碑,以记述曹娥的感人事迹。那邯郸淳果然是天纵奇才,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写下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碑文,立刻便被镌刻在石碑之上,立于曹娥墓旁。时人皆对其‘年少早慧之才’惊叹不已。”
“后来,家父蔡邕听闻此事,亦是慕名前往上虞观碑。到达之时,天色已晚,光线昏暗,难以看清碑文。家父便伸出手,用手指在石碑之上,逐字逐句地触摸感受,将那碑文一字不漏地记在心中。然后,他又索来笔墨,借着微弱的月光,在那石碑的背面,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后人为了保存家父的墨宝,便也将这八个字一同镌刻在了石碑之上。”
曹操听了蔡琰的讲述,对这“曹娥碑”的来历与蔡邕的“摸碑读文”之举,更是好奇,急忙仔细观看那拓片上,蔡邕所书的八个字。只见那八个字写的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