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雅抱着受伤的雪豹骑战士,用青稞酒清洗伤口:“大将军,战士们说,雪地里的‘汉’字,比成都的灯笼还亮。”她指向远处的雪山,那里的雪豹正在巡视,尾巴扫过的痕迹,自然形成了防御的警戒线。
姜维抚摸着七星剑,剑刃上凝着的不是雪,而是魏军的血。他知道,这场阴平雪战,不是终点,而是汉家百姓觉醒的起点——当每个羌人、南中人、汉人都拿起弩箭,当每片雪地、麦田、牧场都成为战场,所谓“灭汉”,不过是钟会、邓艾们的妄想。
第五折?沓中春深照汉心
开春的沓中,积雪初融,青稞嫩芽破土而出。姜维站在“汉羌南中盟”的石碑前,看着诺雅用雪豹骨在碑后刻下阴平之战的战功:“羌族雪豹骑歼敌五千,南中藤甲兵断粮道三处,天汉新军护粮队无一伤亡。”
老族长带着西羌勇士前来庆功,狼头刀上挂着缴获的魏军寒铁盔:“大将军,我们把寒铁盔熔了,给孩子们打农具。”他指向远处的青稞田,羌族少年们正在用魏军的盾链加固田垄,“雪豹骑说了,这辈子就守着这片麦田,让弩箭和麦穗一起生长。”
陈老汉带着汉中流民走来,推着装满麦种的独轮车:“将军,我们在洛阳的天牢里,教会了三百个蜀人刻连弩图,”他掀开车上的草席,露出底下的青铜弩机零件,“现在洛阳的百姓,家家灶台里都藏着弩机刻痕。”
姜维独自来到诸葛亮的临时衣冠冢,献上一碗青稞酒。月光下,他展开从阴平战场缴获的魏军密档,看见邓艾在战报中写着:“阴平之败,非败于兵,败于‘汉’字。蜀人心中有弩,眼中有旗,此等民力,吾辈难敌。”
泪水模糊了视线,他终于明白,诸葛亮临终前为何将连弩图纸刻在青砖上,为何在《出师表》中反复强调“亲贤臣,远小人”。真正的“汉家兵器”,从来不是藏在军工厂的连弩,而是刻在百姓骨血里的“汉”字;真正的“蜀汉基业”,从来不是成都的宫殿,而是天下百姓愿意用血肉守护的信念。
是夜,姜维登上沓中的了望台,看着星空下的屯田区——雪豹骑在巡逻,南中藤甲兵在守夜,汉地百姓在修补弩机。他的七星剑鞘上,不知何时被诺雅刻上了新的图案:雪豹、藤甲、青稞、连弩,共同组成一个大大的“汉”字。
山风拂过,带来远处羌笛吹奏的《梁父吟》,姜维知道,这是百姓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诸葛亮。他握紧剑柄,对着星空低语:“相父,您看,阴平的雪化了,沓中的麦种发芽了,汉家的连弩,永远不会停止轰鸣。”
晨光初绽时,诺雅送来新制的“雪豹连弩”,弩臂上刻着一行小字:“麦芒为箭,雪豹为甲,汉魂为弦,永不松垮。”姜维抚摸着冰冷的弩机,却感觉掌心滚烫——这不是兵器,而是千万百姓递来的接力棒,是汉家文明代代相传的火种。
阴平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但姜维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钟会的“灭汉司”仍在运作,邓艾的寒铁营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蜀汉的朝堂早已风雨飘摇。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只要百姓还在耕种、还在刻弩、还在传唱《出师表》,汉家的忠义,就永远不会断绝。
“此身可灭,汉魂不熄。”姜维轻声念出刻在弩机上的誓言,望着东方渐亮的天空。他知道,属于汉家的黎明,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就像阴平的雪,终将融化,滋养出更茂盛的青稞,更坚固的连弩,更坚定的汉魂。
喜欢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