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朱元璋套套乖孙的话,得知自己的死因是什么,皇后宫中的总管太监前来传话。
“陛下,娘娘那边做好了年夜饭,皇子公主们已经到齐了,都等着您带皇孙过去呢。”
【哇!只能看不能吃!我哭死!】
朱雄英想摆烂不去。
但他由不得自己。
因为整个婴儿已经被朱元璋抱起来,蒙了层包被,似抱似扛地出了宫门。
迎面碰到常氏,朱元璋默默地把迎风“暴哭”的乖孙,放到了心肝的位置。
“儿媳妇,你慢慢走,咱先带乖孙溜溜。”
“……”
常氏无奈抚额。
都说老小孩老小孩。
明明父皇正值春秋鼎盛,在别人面前是威仪十足的皇帝,在英儿面前,却像一个老小孩。
就在这时,夏荷姑姑在旁边提醒她:“娘娘,陛下扛着皇孙跑了,会不会感染风寒?”
“要不夏荷姑姑把父皇拦下来?”
夏荷姑姑只敢上眼药,哪敢拔虎须,悻然一笑,借口有东西落下,扭头回了殿内。
常氏知道父皇是个有分寸的人,她当然不会担心儿子会冻到。
倒是这个夏荷姑姑,生怕她不够操心。
惹人生厌。
“也不知道殿下什么时候能回来?”
常氏看向扬州城的方向。
那边的天花,应该快消散了吧?
她放空了片刻,等到夏荷姑姑回来,收敛好所有的情绪,前往坤宁宫。
哪怕心里再思念,面对吕氏时,也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又该无端生出风波了。
……
坤宁宫。
大殿内。
坐北朝南的两个主座上,马皇后正坐在右侧翘首以望。
在她的左手边,是东宫夫妇的座次。
由于添了一位皇孙,还特意腾出了摆放摇篮的空位。
因此吕氏只能排到左手边第二顺位,孤伶伶地坐在那里,不时的看向还未出嫁的公主们,点头致意。
“吕娘娘好。”
公主们显然与这个才进宫不满四年,且平时没什么交集,同样也没什么地位的吕氏不熟,自然地问候一句,便三五成群,抱团闲聊起来。
她们京城趣事聊到大臣们家中的趣闻轶事,又从时兴的首饰聊到最近扬名的风流才子,有几个年岁大的被打趣了几句,红着脸笑闹成了一团。
氛围十分的热络,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快把房顶掀翻。
“哈哈哈!”
坐在吕氏对面的皇子们,对于这位后进门的嫂子,也是不熟。
最多就是点头问好的交情,落座后,也是扎堆开始摆起了龙门阵。
聊起了边关军防,是先收服蒙古,还是先驱逐鞑子?
这群年岁不小的皇子,虽然许多已经分有封地,但没有就藩,在朝里也不任职。
由于只是兄弟间的闲聊,哪怕思想天真说错了话,马皇后也不会出声制止,反而笑着鼓励他们集思广益,早日为他们的父皇分忧。
就在皇子们争得耳红耳赤时,四皇子朱棣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要让我选,我先降服沿海倭寇,开通海上贸易,挣够军费再打个大的,不光要收服失地,还要开疆拓土!”
少年朱棣翻过年去,已经十五岁了。
他自小便在南京长大,听多了倭寇掳掠沿海百姓财物,甚至抢人的惨况,也见过父皇为了筹齐军费,一夜白了许多根头发的情景。
尤其是最疼他的大哥,儿子刚落地就被派去筹措粮草,他没能力替父皇分忧,至少能帮大哥解决些问题吧?
其他兄弟全被朱棣的喊声镇住了,老十七朱权激动得直鼓掌。
“四哥说得对!有钱能买好多好东西!”
朱棣白了一眼这个钻钱眼的老十七,虽然被捧得不太舒服,但脸上很有光。
这时,五皇子朱橚从容不迫的出声反对:“我认为应该顺应天时,先助父皇推广种痘之法,减轻百姓病劳的死亡率,增加人口,不然只有钱和粮没有人,依旧打不赢。”
“五弟,你难道不知道兵法里讲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法子。”
朱棣双手抱臂,高傲的哼了一声。
“让你平时别总是读医书,多读读兵法,你当人人都是韩信吗?”
性格敦厚的学者周橚可争不过朱棣,他举起一杯茶,算是认输了。
“可是四哥,出海还要造船,一艘船的花费,抵你一辈子的花销了,你会做生意吗?保证出趟海不会赔本吗?”
朱权的话让朱棣愣住了。
皇家生意还会赔本吗?
等等!
他们老朱家,好像还真没做生意的料子!
争执的流程因此又倒退到,先打蒙古还是先逐鞑虏。
虽然皇子们之间吵得凶,但兄弟们都不会伤了那团和气。
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妃子,则十分低调的坐在一起目不斜视,只看只听不多言不多语,除非马皇后看过来,才会笑着搭话。
大家自有一套成熟的相处体系,从中自洽。
唯有孤伶伶坐在一张桌子前的吕氏,自以为受到了怠慢,暗中握紧了拳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