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贾琏与贾宝玉于江南得林如海亲书荐函,顺利寻到养蚕缫丝的能工巧匠后,便一门心思地投身于农桑诸事的考察研习之中。时光荏苒,竟不知不觉已过去三月有余。
彼时正值江南春日,风和日丽,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贾琏与贾宝玉每日穿梭往返于桑树种植基地与养蚕工坊之间,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悉心观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且说那桑树种植基地,一片郁郁葱葱之象。桑树新芽初绽,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恰似无数只粉嫩的小手在盈盈招摇,仿佛在向世间展示着生命的蓬勃力量。贾琏与贾宝玉紧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沿着田垄逐行查看桑树的长势。
贾琏目光敏锐,很快便留意到一棵略显矮小的桑树,他微微皱眉,指着那株桑树,恭敬地向老者询问道:“老丈,您瞧这株桑树,为何相较旁的略显矮小?其中是否暗藏不妥之处?”老者听闻,赶忙俯身仔细查看,他轻轻拨开周围丛生的杂草,而后缓缓说道:“这桑树许是肥力稍欠所致。您看呐,旁的桑树根系极为发达,将周遭的养分吸走了不少。
往后啊,可得单独给它施些肥,悉心照料一番,如此方能慢慢赶上旁的桑树。”贾宝玉在一旁听得格外仔细,赶忙从怀中掏出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巧本子,匆匆将此细节记录下来,口中还念念有词:“桑树肥力不均之故,需单独施肥。”那认真专注的模样,恰似一位虔诚的学子。
随着春日渐深,桑叶愈发繁茂,养蚕的时节也悄然来临。走进养蚕屋内,只见密密麻麻的蚕卵整齐排列在蚕匾之中,正逐渐孵化出小蚕。这些新生的小生命,犹如黑芝麻粒般细小,正小心翼翼地在嫩绿的桑叶上缓缓蠕动,仿佛在探索着这个新奇的世界。贾宝玉怀着满心好奇,轻轻凑近蚕匾,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不禁轻声感叹道:“瞧这些小蚕,如此细小纤弱,日后竟能吐出丝来,造物之神奇,当真令人惊叹不已。”
与此同时,贾琏正与养蚕的农户热切交流着养蚕的诀窍。农户一脸认真地说道:“这小蚕初孵之时,最为娇弱,犹如新生的婴孩。桑叶得精心挑选最嫩的,而且每日都要勤快更换,稍有疏忽,便可能影响蚕儿的生长。此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得时刻留意,稍有差池,蚕儿的生长便会受到影响。”贾琏听闻,连连点头,心中暗自将这些要点一一铭记。
日复一日,蚕儿在众人的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它们的食量也与日俱增。但见那蚕儿扭动着肥硕的身躯,如饕餮般贪婪地啃食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一场轻柔细密的春雨洒落大地。在这期间,贾琏与贾宝玉有幸目睹了蚕儿眠起、蜕皮的奇妙过程。每一次蜕皮,蚕儿便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身体长大一圈,颜色也愈发洁白如雪,愈发显得圆润可爱。贾琏凝视着蚕儿蜕皮,不禁心生感慨:“这蚕儿生长,恰似人之成长,每一次蜕变皆历经艰辛磨难,而后方能愈发茁壮。”贾宝玉深以为然,点头应道:“正是此理,贾府如今深陷困境,亦需这般脱胎换骨的蜕变,方能重焕往昔辉煌生机。”
终于,蚕儿生长至结茧之时。它们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指引,纷纷爬上特制的簇具,开始吐丝结茧。只见那洁白的丝线从蚕儿口中源源不断地吐出,将自己层层包裹。不多时,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蚕茧便如璀璨明珠般出现在众人眼前。贾宝玉轻轻拿起一个蚕茧,对着阳光仔细查看,只见那蚕茧洁白如雪,质地紧密,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他不禁赞叹道:“这蚕茧如此品质,想来抽出的丝定是上乘佳品。”贾琏则抓住时机,与农户深入探讨起结茧后的处理事宜。农户神情郑重地说道:“这蚕茧需及时处理,倘若等蚕蛾破茧而出,那丝便会断开,无法缫丝,可就大大可惜了。”
接下来,二人来到缫丝工坊,探寻蚕丝的加工奥秘。工坊内热气腾腾,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女工们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将蚕茧放入沸水中,而后轻轻搅动,细心找出丝头,再将那如银线般的蚕丝缠绕在缫丝车上。贾琏看着这奇妙的过程,心中满是好奇,开口问道:“这缫丝可有什么独特的讲究?”工坊的师傅听闻,停下手中动作,耐心解释道:“这水温的控制至关重要,太热丝易断,太冷则丝难以抽出。而且缫丝的速度也要均匀稳定,如此抽出的丝才粗细一致,坚韧耐用,方能织出上等的丝绸。”贾宝玉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女工们的手法,心中暗自揣摩其中的技巧与门道,眼神中透着一股执着与专注。
在这充实而忙碌的三个月里,贾琏与贾宝玉不仅深入学习到了蚕桑养殖与蚕丝加工的精湛技艺,还与当地淳朴善良的农户和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深知,这些宝贵的知识和人才,将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成为贾府振兴的希望所在。考察结束后,二人怀着诚挚之心,诚邀几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一同前往贾府,众人感其诚意,欣然应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