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陈文瑞阁老对着御座,深深一揖到底,花白的头颅久久未曾抬起。殿内一片死寂!
这位三朝元老,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厘清了“变”与“祖制”的关系;用清晰的逻辑,阐述了内阁的定位与权责;更用自身亲历的切肤之痛,揭示了当前体制下效率低下的巨大危害!他的发言,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扣帽子打棍子的攻击,只有沉甸甸的事实、清晰的道理和为国为民的赤诚!
这份沉甸甸的分量,远非那些空喊“祖制”的勋贵和引经据典的清流所能比拟!
殿内鸦雀无声。许多原本被“祖制”牌和流言影响、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官员,脸上露出了深思和动摇的神色。陈阁老德高望重,从不妄言,他的话,份量太重了!他描绘的那种因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国事延误、民怨积累的景象,让他们感到了真切的恐惧。
反对派阵营中,武定侯徐光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一时间竟找不到有力的说辞。礼部尚书的老脸更是涨成了猪肝色,陈阁老搬出的太祖废丞相、成祖设厂卫等铁一般的事实,彻底击碎了他“祖制不可变”的立论根基!
整个朝堂的气氛,被陈文瑞阁老这一番沉痛而有力的陈词,彻底扭转!
一直沉默如渊的皇帝,此刻终于缓缓开口。他的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依旧保持着躬身姿势的陈阁老身上,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和感慨。
“陈爱卿…所言甚是。” 皇帝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种一锤定音的决断,“祖宗之法,贵在因时制宜,而非泥古不化!中枢运转迟滞,效率低下,确为朕之心病,亦为国之大患!内阁之设,旨在佐朕理政,提高效率,非为夺权,更非变乱祖制!”
他拿起御案上那份《内阁规制章程》草案,声音沉稳而有力:“此章程草案,立意甚佳。然,陈爱卿及诸位爱卿所言,亦有其理。治国之道,需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着:将此草案,交付通政司、六科给事中及翰林院,会同详议!就陈爱卿及诸卿所提关切,如内阁与六部权责界限、票拟流程细化、首辅人选资格等,务必斟酌妥当,务求周密!限期一月,呈报于朕!”
“臣等遵旨!” 满殿官员,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此刻都只能躬身领命。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表面上,是将草案交付有司“详议”,看似是妥协和拖延。但在场的老狐狸们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借着陈阁老的东风,给内阁制的推行铺下了最关键的一块基石!“详议”只是走个过场,核心框架已被皇帝认可!反对派掀起的滔天巨浪,被陈阁老一番定海神针般的言论,硬生生地压了下去,至少暂时失去了颠覆性的力量。
廷议散去。李明随着人流走出大殿,心中激荡难平。陈阁老那苍老而坚定的身影,那振聋发聩的发言,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定鼎之言,什么是历经沧桑的政治智慧!
然而,就在他走出殿门,阳光重新洒在身上的那一刻,他无意间回头,瞥见在几位内侍搀扶下、缓缓走下丹墀的陈阁老。阳光勾勒出老人清瘦而略显佝偻的轮廓,他似乎在极力压抑着什么,用手帕捂着嘴,发出几声压抑而沉闷的咳嗽,苍老的面容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一丝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蛇,悄然爬上李明的心头。这位一锤定音、力挽狂澜的三朝元老…他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在这内阁制即将破冰的关键时刻,这位定海神针的安危,又将牵动多少敏感的神经?惊雷虽暂时压下,但阴云,并未完全散去。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