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帐篷并不是普通的营帐,而是燕青提前用砖头砌垒好的一个个堡垒。每个帐篷之间的空地上,都挖满了一个个深深的“陷马坑”。当契丹人大军攻入营地后,他们的马匹纷纷陷入坑中,骑手们也因此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此时,隐藏在堡垒中的部落联军如鬼魅般现身。他们佩戴“口罩”手持弓弩和长枪,毫不留情地向契丹人发起攻击。一时间,箭矢如雨,枪尖闪烁,契丹人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下,死伤无数。
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契丹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堡垒里的联军战士们用长枪刺穿身体,或者被弓弩射中要害。整个营地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契丹人大军的惨叫声和呻吟声此起彼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狼烟逐渐散去,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有所缓和。然而,契丹大军的大将军却注意到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原本冲锋在前、勇猛无畏的“重甲骑兵”已经全部死伤殆尽,与之协同作战的轻骑兵,如今伤亡惨重,人数已经锐减过半。
看着眼前的惨状,大将军心急如焚。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采取行动,不仅进攻的队伍会遭受灭顶之灾,就连自己所率领的“压阵”部队也难以幸免。正当他准备组织剩余的兵力前去解救被困的队伍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原来是负责侦察敌情的“斥候”们纷纷催马飞奔而来。他们面色凝重,显然带来了重要的情报。大将军连忙迎上前去,听取他们的禀报。
“报!大将军,有三支西夏国大军的队伍正从我们大军的后方以及左右两侧迅速合围过来,每支队伍大约有五千人左右!”一名“斥候”队长,气喘吁吁地报告道。
大将军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的额头冒出了一层细汗。这三支队伍的突然出现,显然是早有预谋,而且他们的规模如此之大,摆明了是要将契丹大军一举围歼。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大将军深知时间紧迫,必须迅速做出决策。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应对方案,但每一个都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大将军思前想后,决定从平坦的右边突围,凭借“重甲骑兵”打头阵,杀开一条血路,迂回回到大本营再做打算!
大将军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命令身旁的“牛角号手”立即吹起集合号。号声如同惊雷一般,响彻云霄,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
分散在各处的队伍听到这激昂的号角声,如同一群被惊扰的蜂群,迅速地向号角声传来的方向集结。士兵们行色匆匆,挥鞭催马奔跑着、呼喊着,原本松散的队形在短时间内变得整齐有序。
随着一声声集合号角的不断吹响,契丹人大军的队伍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快速地汇聚到一起。眨眼间,一支庞大的军队出现在眼前,人数多达七千多人,他们紧密地排列成整齐的方阵,严阵以待。
在这支大军的最前方,是一队身披重甲的骑兵。他们全身包裹在厚厚的铁甲之中,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手中紧握的长枪或弯刀。这些“重甲骑兵”是契丹军队中的精锐,他们的冲锋陷阵往往能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重甲骑兵”的带领下,契丹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气势磅礴地向右边的西夏国大军扑去。马蹄声响彻大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之颤抖。
面对如汹涌潮水般袭来的契丹大军,西夏国的军队却并未显露出丝毫的惊惶失措。相反,他们训练有素、反应迅速,立刻在前方部署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拒马桩”。
这些“拒马桩”可不是普通的木桩,而是由粗壮的原木精心打造而成。每根木桩都被削尖了顶端,然后交错排列,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远远望去,这些“拒马桩”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横亘在契丹大军与西夏国大军之间。
与此同时,契丹大军的“弓箭手”们则如疾风般疾驰而来,他们手持强弓,背负箭矢,气势汹汹地冲向“拒马桩”。眨眼间,他们便抵达了射程之内,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向着“拒马桩”后面的西夏国大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
然而,西夏国的大军早有防备。只见他们的“盾牌手”们迅速举起了手中的盾牌,严严实实地护住了自己和身后的战友。这些盾牌不仅坚固无比,而且设计巧妙,能够有效地抵御箭矢的攻击。
随着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撞击在盾牌上发出“砰砰”的声响,但却无法穿透这道铜墙铁壁般的防线。西夏国的大军在“盾牌手”的保护下,稳如泰山,丝毫不为所动。
就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箭矢被“盾牌手”们轻易地挡下,没有给西夏国的大军造成任何伤亡和混乱。契丹大军的首轮攻击虽然凶猛,但却在西夏国大军坚固的防御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应该占据优势的己方大军中的“弓箭手”,竟然在策马回撤的时候,被西夏国大军“弓弩手”射出来的弩箭,全部射杀!这一幕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