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西南地区,声名赫赫的“西南王”拓跋干。他带领着两千名英勇无畏的族人士兵,以及一千名老弱族人,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运送五万石粮草前往西夏“清剿大军”尉迟恭的大帐,配合“清剿大军”剿灭潜逃进入西夏国的契丹部落。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他们如期抵达了西夏“清剿大将军”尉迟恭的大帐。果不其然,这位被人们称为“笑面虎”的大将军,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但那笑容背后却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心思。
尉迟恭热情地迎接了“西南王”拓跋干,并对他和他的族人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和鼓励。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功夫,因为紧接着,尉迟恭便以清剿敌军时人生地不熟为由头,提出让一个“千夫长”带领手下士兵,与“西南王”拓跋干所率领的族人一同组成“先锋营”,先行出发去打探潜逃的契丹人部落的情况。
这个决定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尉迟恭显然是想利用“西南王”拓跋干及其族人对当地地形的熟悉,让他们充当先锋,去冒险探索未知的敌情。这样一来,无论“先锋营”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尉迟恭都可以坐收渔利。
面对尉迟恭的这一安排,“西南王”拓跋干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也不好直接拒绝。毕竟,他此次前来是不仅是为了完成运送粮草的任务,而且还要充当“先锋官”冲锋陷阵,暂时还不能与“清剿大将军”尉迟恭发生正面冲突。于是,他只得勉强答应下来,并带领着自己的族人,与那位“千夫长”及其手下士兵一起,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征程。
“先锋营”一路前行,西南王拓跋干心中始终警惕着。那千夫长看似配合,可眼神中偶尔闪过的阴鸷却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一日“先锋营”来到了一片森林的边缘,当大军想要深入一片山林时,“伺候”突然觉得周围安静得有些诡异。“不好,有埋伏!”,斥候们向着拓跋干大喊一声。瞬间,无数契丹人从树林中涌出,喊杀声震耳欲聋。千夫长却突然下令手下士兵后退,将拓跋干的族人暴露在最前方。拓跋干明白,这是“清剿大将军”尉迟恭设下的圈套。他怒吼一声,带领族人奋勇抵抗。尽管敌众我寡,但他们毫不畏惧,带领两千部落族人士兵,策马奔腾冲进了茂密的森林,与“埋伏”的契丹人进行战斗,埋伏的契丹人射出一阵阵箭矢,被射中的“西南王”部族士兵纷纷落马倒地,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土地。在这危急时刻,“西南王”拓跋干突然发现西夏大军的指挥者“千夫长”竟然按兵不动,看着自己的族人士兵被伏击的契丹人,射杀殆尽。
就在西夏国大军的“千夫长”暗自窃喜,以为自己的计划即将成功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身后竟然突然杀出了三支契丹人大军特有的“重甲骑兵”!
这三支队伍每支都有数千人之多,他们如同钢铁洪流一般,迅速而猛烈地向着“千夫长”的队伍包抄而来。那沉重的马蹄撞击大地所发出的震耳欲聋声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之颤抖。
“重甲骑兵”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枪,他们的冲锋如同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锐不可当。面对这样的阵势,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西夏国大军“千夫长”,也不禁感到内心深处的绝望。
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越来越近的“重甲骑兵”,额头上的冷汗不知不觉地流淌下来,顺着脸颊和后脊背滑落。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心跳也越来越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一般。
此时,“千夫长”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真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想要逃跑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四周都被“重甲骑兵”包围,根本无路可逃。
“千夫长”目光如炬,他迅速地扫视了一下战场形势,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号角手,立刻吹响战斗号角!”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几名训练有素的“号角手”迅速将手中的牛角号放在嘴边,鼓足了气,用力吹奏起来。
那一声声牛角号声,犹如雷霆万钧,震耳欲聋,响彻整个战场。这穿透力极强的声音,不仅能鼓舞己方士气,更能威慑敌人。
听到号角声,原本有些混乱的一千多人的队伍,立刻变得井然有序。他们迅速围绕着“千夫长”,组成了三个紧密的战阵。
第一战阵位于最前方,由步兵组成。他们手持长枪、盾牌,严阵以待,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而在这道防线的前面,摆放着一辆辆粮草车,这些粮草车被巧妙地排列成临时的障碍,有效地阻挡了冲锋陷阵的“契丹人”和“重甲骑兵”。
从这一系列的部署可以看出,这位西夏国大军的“千夫长”绝非等闲之辈,他显然是一位带兵经验丰富的将军,对战局有着精准的把握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战阵中,只见“弓箭手”们迅速弯弓搭箭,将手中的破甲箭如流星般“抛射”而出,目标直指那些正“冲锋陷阵”的契丹人“重甲骑兵”。这些破甲箭威力巨大,足以穿透厚重的盔甲,给敌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