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斥候“进来大帐,禀报大将军尉迟恭,战败的西南王”拓跋干,带领剩余几百人部族士兵回来了!
大将军尉迟恭假惺惺的带领众将领走出大帐,迎接逃回来的“西南王”拓跋干,表面上是迎接,实际上是让其他部落看看“西南王”拓跋干的囧相,起到“杀一警百”的作用。
回到大帐,“西南王”拓跋干哭着向大将军尉迟恭解释了如何被伏击,最后拼尽部族士兵,才得以逃回来!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随行的“千夫长”,这让其他部落头领都心知肚明。原来,这一切都是“清剿大将军”尉迟恭和“千夫长设下的局,让“西南王”作为“前锋营”冲锋陷阵,就是为了让尉迟恭看清契丹人的实力,消耗掉“西南王”拓跋干部族士兵,也好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尉迟恭听完“西南王”拓跋干的禀报之后后,心中虽有些不悦被众人看出自己的算计,但也不得不佩服拓跋干的谋略。他当即下令,召集众将商议如何对抗契丹人的“重甲骑兵”,一场针对契丹人的反击计划即将展开。
但那些放回来的俘虏,大将军尉迟恭一时犯了难。就在他犹豫之际,“西南王”拓跋干站了出来,说道:“将军,这些放回来的俘虏可留下为我拓跋干所用。他们在契丹人那里经历了生死,若我拓跋干善待他们,他们定会感恩戴德,为我军效力。至于是否是‘眼线’,我愿亲自监督他们。”大将军尉迟恭思索一番,觉得拓跋干所言有理,便同意了这个提议。那些俘虏听闻能留下成为“西南王”拓跋干部族的战士,继续为西夏军效力,纷纷跪地感恩大将军尉迟恭和新主人“西南王”拓跋干。
与此同时,尉迟恭开始着手部署应对契丹“重甲骑兵”之策。他召集军中将领,一同商讨破敌之法。而“西南王”拓跋干也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建议。众人齐心协力,一场针对契丹人的反击之战,即将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西夏军厉兵秣马,等待着与契丹人再次交锋,一雪前耻。
一切准备好,大将军尉迟恭就让各位部族头领和自己手下的将军们回去准备,明天早上早食之后,大军拔营出发,向远处的契丹人部落营地出发。
然而,就在众人各自回营准备时,营中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原来是那些刚被“西南王”拓跋干收留的俘虏中,有几人趁乱想要逃跑。守卫发现后立刻将他们擒住,带到了大将军尉迟恭和“西南王”拓跋干面前。众人皆以为这些人是契丹派来的眼线,想要里应外合。
大将军尉迟恭怒目圆睁,正要下令将他们斩首示众,拓跋干却上前一步,说道:“将军且慢,或许他们只是初来乍到,心中惶恐,才做出这等糊涂事。”说罢,他又转向那些俘虏,温和道:“我既收留你们,便是信你们,若你们真心想留下,便安心为我军效力,若实在不愿,我也放你们走。”那些俘虏听后,纷纷跪地痛哭,称愿效死命。大将军尉迟恭见此,便暂且饶过他们。经过此事,众人对“西南王”拓跋干的胸怀更是敬佩不已。一夜过去,次日清晨,西夏军士气高昂,在大将军尉迟恭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朝着契丹营地进发。
由于“西南王”拓跋干部落的士兵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创,被打得惨不忍睹,几乎已经十不存一。即便后来补充了那些返回的俘虏,但所有人员加起来,也仍然不足两千人。
大将军尉迟恭眼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便毫不犹豫地顺势而为,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西南王拓跋干率领他那所剩无几的部落士兵,专门负责大军的粮草物资运输工作。这样一来,西南王拓跋干部落就被彻底踢出了能够建功立业的行列,只能在后方默默运送粮草,自生自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南王拓跋干原本还在心里暗自盘算着,要给大将军尉迟恭送一份厚礼,好让他帮忙说说话,争取一下押送粮草的差事。毕竟,这虽然算不上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任务,但至少不用再被拉上战场去冲锋陷阵了。而且,不管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如何,都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到时候,大军的粮草和物资自然都会落入自己的手中,这也算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横财了。
可谁能想到呢,就在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去给尉迟恭送礼的时候,这个好消息却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不偏不倚地直接砸在了他的头上!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拓跋干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本这位契丹大将军是带着满心的自信和期待来收编那些潜逃的契丹人部落的。他率领着自己强大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前来,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任务,却万万没有料到等待他的竟然是如此惨痛的失败结局。
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惨败时,这位大将军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焦虑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如果如实上报失败的真相,恐怕不仅会失去大元帅的信任,还可能会被追究责任,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