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命令文聘调集3000精锐,迅速南下俪国(今内乡县,以后统称内乡县,方便阅读),
将张济之兵阻于湍水(湍河)以西,使其不得东进祸乱南阳郡。
吾亲率樊城5000大军为后援,定能覆灭张济之兵。"
大堂内的4人都是智谋之士,稍作思考,便纷纷起身对刘表恭维道:"使君部署之策略,甚为稳妥。
万余西凉兵,覆灭只在顷刻之间!"
刘表也起身,谦虚地说道:"荆州之安稳,全赖诸位。"
(历史上,张济死后,他侄子张绣就率部投降刘表了。
按说:西凉兵多骑兵、步兵战斗力也不算弱,即便是张济死在了襄县城下,张绣等人也可以带着兵马,再循武关道返回关中地区,
或者直接向东进入广阔的南阳盆地平原,刘表怎么着也拿张绣他们没办法。
可历史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作者猜测,刘表可能利用自己水师的优势,直接断了张济等人的后路,又利用湍河阻断了张济等人东去的通道。
而湍河以西基本都是一道道土岗,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农业也不算发达。
张济等人在湍河以西筹措不到粮草,剩下的,要么饿死,要么投降。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猜测。)
而此时的张济,却如刘表所言,已经拿下了丹水县。
但此时是麦收之前,他在丹水县也没有收拢多少粮草,只能和军师贾诩商量,快速南下,打下武关道最南端的穰县,再向东就是一马平川的南阳盆地了。
贾诩也表示认同,并言说:"将军,兵贵神速。可由将军和少将军(张绣)率3000骑兵向南急行,吾带领步兵、辅兵以及家眷缓缓跟进。"
张济一听,当即对着贾诩拱手说道:"如此,我等即刻先行。
就劳烦文和先生带领后军了。"
贾诩回了一礼,说道:"将军无需忧虑后军。"
见张济转身上马,贾诩张了张嘴,最后还是喊住张济,说道:"将军,兵凶战危,一切小心。"
张济看着胖胖的贾诩,笑着说道:"先生且放宽心,本将军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就荆州这些软脚虾,如何能伤得了本将军?"
说完,便带着在城外已经列队完毕的骑兵,领着张绣、胡车儿等将领,一路风风火火地向南而去。
200多里路,骑兵急行军也不过两日。
5月初二清晨,张济的3000骑兵,便已经抵达了穰县城下。
而此时,从樊城到穰县不过100余里,吕公也已经带着5000精锐,驻扎进了穰县城内。
穰县城东边背靠湍河,湍河蜿蜒向南,经新野注入汉江;向北百余里,则是内乡县。
内乡县城同样在湍河的西侧,再往北就进入了茫茫的秦岭余脉。
也就是说,如果张济不想率领骑兵向南,和刘表的主力硬碰硬,而是向东去劫掠南阳郡,那么,内乡县和穰县,他就必须得攻破其中一座。
襄县的城墙修得十分高大坚固,再加上背靠湍河,护城河也是又深又宽(注:一年后,张绣曾在此抵挡曹操)。
张济手下这3000骑兵,一看如此坚城,都有些打退堂鼓。
张济带着亲卫远远地绕城一周,发现确实如带刺的刺猬,无从下口!
于是退后5里安营扎寨,准备等步兵到了以后,再作计较。
毕竟在古代,没有哪个将领会愚蠢到拿骑兵去攻城。
若张济能够稳一点,等到贾诩带领步兵赶到,或许凭着6000步兵和2000辅兵,还真有一线机会攻破穰县。
但偏偏张济就碰到了吕公(这位总能射死大将的传奇人物)。
也就是5月初三上午,监视穰县的探马回报:"禀报将军,穰县东城门打开,有一支十艘船组成的船队,停靠在东城门外的小码头上。
属下推测,其正在往城内运送肉食。"
张济一听,当即带领着100名亲卫骑兵,纵马狂奔向东门而去。
穰县城内不缺粮草,但此时的刘表,十分体恤士兵,就派了十艘中等船只,运送了一批腊肉、黄酒到穰县城内劳军。
刚到穰县城东面,张济就看到那推车上一坛坛酒坛子,以及摆在车厢里的腊肉。
更关键的是——穰县东门大开!
张济哪能放过这个机会,当即下令冲锋夺门!
而在东城门上站着的吕公,一看区区百余西凉骑兵,就敢嚣张的来夺城门,便命弓弩手放箭。
刘表的荆州,在建安元年,算得上是一个安稳之地,故而,刘表军中装备有大量的大黄弩。
这种弩箭的有效杀伤距离超过100步。
穰县东城门上200部大黄弩同时发射,瞬间,冲锋的西凉骑兵就被射倒一片,当然,也包括穿着两层铁甲、披着鲜艳披风的张济。
张济这位倒霉蛋,铁甲上插着数支箭矢,但仅仅是挂在他身上,连皮都没破,
而有一支箭矢,却不偏不倚地射穿了他的脖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