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师师容貌秀丽,才艺超群,声名渐起,终成东京城内知名艺伎。
独处时的师师并不爱笑,一则缘于自身悲苦身世,二则因逢场作戏时笑颜已用尽。
沦落风尘本就不幸,她的笑意常带着疲倦与落寞。
上元佳节,师师于醉杏楼抚琴,眉宇间总含淡淡忧愁。
忽闻叩门声,她眸中掠过一丝不悦,轻启朱唇问:“何人?”
“行首,有位官人托我送来一首词。”门外传来小二的声音。
师师轻叹一声,自赵佶赏识后,虽众人敬畏天子威严,不敢存非分之念,但以诗词相交者仍络绎不绝。
可惜,其中真正才学之人寥寥无几。
“拿进来吧!”师师摇头道。
“是!”小二答应一声,战战兢兢入内,瞥见师师容颜,不禁咽了咽口水,将手中纸张递出。
师师随意接过,展开一看,乃是一首《青玉案》,其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师亦极具才华。
成名后,她往来皆为当世词坛巨匠,连当今圣上亦是此道高手,耳濡目染下,师师的文化修养极高,不可轻易蒙混过关。
李师师看完这首词的上阕,觉得它只是描绘出一番繁华景象,并无特别之处,心中略感失落。
然而,当她看到最后一句时,眼中忽然闪过一丝亮光。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确实是点睛之笔,堪称秦观、周邦彦的佳作啊!”
李师师脸上露出欢喜之情,忙说道:“那位先生在何处?快请他过来一聚。”
小二暗自感叹,心想这位李行首并非容易蒙混过关之人,这首词真的如此出色吗?
“李行首稍待,我这就去请!”小二不敢拖延,立刻转身离开。
李师师心情极佳,手捧这首词,如获至宝,反复品味之后,随即准备茶水和果品,以便迎接那位“才子”。
与此同时,北边的阁楼里,趁小二忙碌之际,徐悟锋走到窗前,远处的艮岳园林映入眼帘。
艮岳虽未完工,但夜晚依然灯火辉煌,工匠们仍在辛勤工作。
尽管距离较远,徐悟锋仍能看见不少太湖石,它们形态各异,天然形成各种孔洞,令人赞叹自然的巧夺天工。
难怪宋徽宗如此喜爱太湖石,就连徐悟锋见到后也不禁啧啧称奇。
其他同伴也围到窗边,看着这些奇石,阮小五愤愤地说:“这些大石头从江南运到东京,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
徐悟锋也认为宋徽宗行事荒唐,开封地势平坦,不该从江南搬运花卉和石头,这背后定有不少百姓的血泪付出。
杨林急忙提醒:“五哥,此处人多嘴杂,莫要让别人听见。”
徐悟锋拍拍阮小五肩膀,说道:“因果循环,赵佶倒行逆施,终究会有报应。
这里是东京,处处都有巡逻的人,咱们还是别说这个了,只管饮酒为乐吧。”
众人返回座位,片刻工夫,美酒佳肴摆满桌面,大家开始尽情享用。
正在饮酒间,刚才的小二回来,笑着对徐悟锋说道:“恭喜官人,李师师姑娘传话说,请您前往西楼一谈。”
徐悟锋听罢,丝毫不觉惊讶。
那首《青玉案》出自辛弃疾之手,在后世也是广为人知。
若是连这首词都打动不了李师师,那他也无计可施了。
他转头看向其余四人,问:“你们要不要同去?”
杨林咧嘴一笑,“大哥与佳人相会,我们待在这里饮酒便是。”
阮小五也推了推徐悟锋,“大哥别顾着我们,只管去吧。”
“好,我去去就回。”徐悟锋摆了摆手,站起身随着店小二离开。
等徐悟锋走后,杨林感慨道:“想不到大哥如此有福。”
汤隆翻了个白眼,“你若有此才华,李师师怕也会邀你。”
“是啊,刚才要不是你,现在不也去了?”时迁笑着调侃。
杨林无言以对,道:“我又不是不懂分寸的人。
咱们喝酒吧,听说李师师美貌非凡,大哥怕是要费些时间。”
三人闻言,皆会心一笑。
此时,又一名店小二进来,笑意盈盈地问:“几位客官,还有什么需要吩咐?”
阮小五、汤隆、时迁本想回答没有,但杨林开口道:“小二哥,劳烦关门,我有话问你。”
小二闻言,立刻关门,上前道:“几位客官请讲,小人知无不言。”
杨林压低声音,神秘地说:“听说官家与李师师往来甚密,此事当真?”
阮小五等人一听,双眼放光,饶有兴趣地听着,毕竟谁不爱听皇帝的八卦。
小二急忙道:“客官莫要乱说,此事虽众人皆知,却不可轻易谈论。”
杨林拿出一锭银子,足有十两,塞给小二,“小二哥,帮忙说说,我们绝不会外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