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此目标达成,众人尝到甜头,自然会催促进一步行动。
果然,一番话令众头领目光灼灼,尤其武将出身者,满心欢喜。
并非他们贪图权势,而是厌倦草莽生涯。
梁山虽威名远扬,但在百姓心中仍是匪寇。
头领们认为徐悟锋规划可行,以现有兵力夺取胶东易如反掌。
继而效仿唐代藩镇,割据自守,名义上归顺朝廷,只受调遣不受命令,既保全颜面又确保自主。
朝廷出身的首领深知官场黑暗,与其信任奸臣,不如掌控自身命运。
杨志尤为激动,他始终渴望恢复家族荣耀,若能割据一方,也算达成心愿。
提出割据方略后,众首领信心满满,仿佛看到希望。
就连李逵也摸着头笑问:“爹,难道我真的能当将军?”
徐悟锋环视众人,道:“朝廷派呼延灼来征讨,据说有五万大军。
吞并这支官军,可补强山寨实力。”
自劫掠大名府后,梁山已有五万精兵,人人配备铠甲,武器充足。
既然有人送装备,徐悟锋自不会推辞,对呼延灼、韩滔、彭玘三人也早有招揽之意。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如何应对连环马。
徐宁的钩镰枪是一法,但徐悟锋不愿仅依赖此。
轻骑与重骑的核心优势在于冲击力,若骑兵无法冲锋,优势便无从谈起。
最终刘慧娘提议改造盾车。
在明清战争中,被视为落后的清军却能屡胜明军,关键在于棉甲与盾车。
盾车用数寸厚木板外包皮革与布料,由士兵推动靠近敌阵,保护己方。
清军凭此对抗明军先进火器,并非装备多强,而是明 ** 器已显落后。
十六世纪明军虽引入火绳枪,但直至明朝 ** ,多数部队仍使用神枪、快枪、三眼铳等老旧武器。
这些火器难以击破棉甲与盾车。
暂且不论棉甲,单看盾车,经刘慧娘建议,在原有盾板后加装了大车斗。
盾板上设四个孔洞,插入四根铁枪,枪尖朝前,再在车厢内填满泥土并压实,这样不仅能增加载重,还能稳固铁枪的位置。
改造后的盾车,框架采用铁制,其他部分用厚重木板制成,装满泥土后至少重两三百斤。
车把两侧各有铁环,用钢钎穿过铁环深深嵌入土中,即便骑兵撞击,也不易撼动。
不过单靠一辆盾车不够,徐悟锋命令汤隆的军器监尽快制作两百辆盾车。
待对战呼延灼时,每五十辆为一组,用铁链相连,形成防线。
盾车后方可配置弩手、刀斧手及勾挠手,趁连环马倒地时上前清理战场。
徐悟锋反复思量,认为连环马并非难以应对。
若是在野外突遇重骑兵,或许会措手不及,但如今已有准备,岂能对付不了?
别管呼延灼如何吹嘘,即便普通骑兵训练都需要大量资源,更别说这种昂贵的重骑兵了。
历史上,金兀术因铁浮屠造价过高,不敢再组建。
据徐悟锋了解,呼延灼的五千战马中,有四千匹是高俅临时调配的。
短时间内训练精锐骑兵无异于天方夜谭。
徐悟锋猜测,呼延灼布下连环马阵更多是为了防止己方马军临阵脱逃。
大宋官军纪律涣散,几人结伴作战,一旦失利,想逃跑都难。
于是徐悟锋一边造盾车,一边打造钩镰枪,让徐宁挑选士兵加紧训练。
从东京到梁山约五百里,呼延灼五万大军走旱路,没一个月到不了梁山泊。
徐悟锋有了充分的时间筹备大事。
呼延灼率领朝廷大军行军一个多月后,终于抵达济州境内。
济州城外,知州张叔夜早已接到消息,急忙带领官员迎接,更有不少百姓围观。
五万朝廷大军阵容壮观:将士身披铁甲,战马挂着铜铃,红旗招展如云霞漫天,刀剑映日似白雪千里。
虽未实战,仅凭气势就让人震撼不已。
呼延灼大军的到来,消耗巨大。
朝廷虽已拨下粮草,但地方官府仍需有所行动。
张叔夜久经官场,深知其中利弊。
况且此次任务是讨伐梁山,济州无论如何都应尽一份力。
见呼延灼到访,张叔夜上前道:“久仰将军威名,贵为开国功臣后代,此役定能荡平水泊,扫除贼寇!”
呼延灼统率大军,意气风发,笑着回应:“张大人过誉了,此战还需多多倚仗您。”
张叔夜点头说:“听闻朝廷大军将至,济州已准备粮食一万石,若有其他所需,请尽管吩咐。”
呼延灼充满信心:“有这些粮草就够了,大人只需守护城池,等待佳音即可。”
呼延灼并非盲目自信,五万大军加上五千骑兵,对付一群山匪绰绰有余,即便不能全歼,也足以重创对方。
大军出发前,高太尉也曾暗示,梁山虽要剿灭,但最好留有余地。
这不是高俅慈悲为怀,而是因为实际出征人数为四万八千,上报却是六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