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伸出三指道:“我需五百副铁甲、千副皮甲、千五百副纸甲,总计三千副盔甲。”徐悟锋听罢立刻应允:“自然可以,兄台既将爱女许配于我,另赠你两千副盔甲作为聘礼。”方腊闻言欣喜,原以为三千副已属奢求,不曾想对方如此痛快,额外的两千副更是令他惊喜。
方腊心中微动,试探性问道:“贤弟豪爽,不知还能否再加三千副?”徐悟锋含笑答道:“有何不可?但须知价格不菲,只要你备足款项即可。
只是眼下并无起事计划,大量采购是否会引起官府警觉呢?”
娄敏中在一旁提醒:“教主,五千副盔甲数量已颇为可观,运输至江南还需应对官府盘查。
未来机会尚多,不妨分批购买。”他以眼色示意方腊。
方腊本因激动脱口而出,此刻经娄敏中提醒,意识到问题不仅关乎官府,更涉及巨额资金。
摩尼教虽规模庞大,却尚未发难,缺乏充足财源。
经粗略估算,单三千副甲胄便需五六万贯,相当于蔡京寿礼的一半,看似寻常,实则巨额开销。
即便富裕的地主,拥有这般家底亦属罕见。
若是要再添三千副盔甲,金额便要超过十万贯。
当下摩尼教并非无力支付此笔款项,只是若真支出,必然导致资金吃紧。
因此,方腊只能作罢。
徐悟锋目光敏锐,怎会看 ** 方腊的困境?他随即说道:“方兄,这三千副盔甲,我愿意无偿赠送,但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方腊听闻,稍显惊讶,连忙追问:“贤弟如此慷慨,不知需我帮忙何事?但说无妨。”
徐悟锋道:“我需要你替我招募人才。”
“招募人才?”
方腊立刻明白过来,说道:“贤弟的意思,是像之前一样,在江南召集失意的书生或账房之类的人才?”
徐悟锋点头道:“正是!江南文人众多,仅凭这五千副盔甲,方兄替我招募千人应非难事。”
梁山并不缺钱,而这五千副盔甲与其换钱,不如交给摩尼教帮忙招募人才更有价值。
先前摩尼教招来的书生和账房,经过培训后已在各重要岗位任职,确保了梁山的正常运作。
有人疑惑,书生、账房这类人怎会甘愿投身草莽?有一句话说得好,饥寒催生盗心,人若生存艰难,确实会做出许多常人难以想象之事。
花石纲在江南横行,受害的不仅是平民百姓,不少读书人也深受其害,而这正是徐悟锋所看重的人才。
“此事可行!”方腊点头称是,以摩尼教的人脉资源,此任务轻而易举。
当然,招募所需费用自然由摩尼教承担。
徐悟锋送出五千副盔甲,无疑是一份厚礼,方腊自当有所回馈,否则只占便宜难免引来江湖上的闲话。
道理很简单,别人请你吃饭,你不请别人,日后还有谁能与你往来?
方腊接着说:“贤弟,你我如今已成一家,摩尼教与梁山从此结为盟友。
至于你说的起事之事,我回江南后必与教中兄弟商议。”
“若教中兄弟同意,待梁山起事后,我摩尼教定当追随响应。”
有了这五千副铠甲,方腊的信心大增。
若梁山泊举事成功,他自不会甘于人后。
多年来,摩尼教精心筹备,不正是为了这一刻?
徐悟锋微微一笑,说道:“方兄言重了,此事非同小可,贵教理应谨慎行事。”
方腊无意充当先锋,这一点徐悟锋心知肚明。
按照原作,他是在田虎、王庆被平定之后才率军起事。
尽管短短半年即被 ** ,但仍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
若有盟友相助,结局或许不同。
目前方腊暂无起事之意,这并无妨碍。
必要之时,徐悟锋自会助他一臂之力。
这天下逐鹿之局,怎能缺少方腊?
方腊不知徐悟锋心中所思,满心欢喜地说:“多谢贤弟理解。”
……
且说晁盖收到伪造书信后,与吴用直接返回东溪村,将信交给戴宗。
戴宗见已有回信,拱手道:“既有书信在手,我这就赶往江州,以免拖延太久,让黄文炳察觉。”
晁盖点头道:“那就麻烦戴宗兄弟了。
你先出发,我随后带些人马赶来。
只等宋公明出城,我们便动手营救。”
戴宗随即告辞,离开东溪村直奔江州。
沿官道疾驰数日,抵达江州府衙。
黄文炳正于书房饮茶,闻听戴宗归返,立刻命人请入。
“府尊大人,这是蔡太师的亲笔信函。”戴宗入内,先行呈上书信。
黄文炳接过一看,封面上那闻名天下的蔡京笔迹令他欣喜不已。
蔡京掌控相位十余年,朝廷内外遍布其门生,又深得圣上信任,权势显赫。
要提拔他为知州,实属易事。
他也没料到,偶然登临浔阳楼,竟获此意外之喜。
江州城中竟隐匿着一位宋江,此人因结识梁山盗匪而遭流放至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