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算是赵家家训,赵佶对此自是耳熟能详。
赵佶思索片刻后道:“梁山泊距东京不过五百余里,若沿五丈河行船,几日便至。”
“如今这伙匪寇嚣张跋扈,已占据多处州县,若不尽早派遣精锐将其剿灭,难道要朕步唐玄宗后尘吗?”
赵佶提及的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最终避难蜀地之事,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童贯连忙说道:“陛下明察,高太尉此次惨败,不仅因缺乏实战经验,也因京畿禁军久未经历战事。”
“这些贼寇异常凶猛,一旦鼓噪而起,难免会有士兵胆怯退缩,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臣认为,这批匪寇不足为惧,只需挑选几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再选出数万精锐之师,清除水泊匪患易如反掌。”
赵佶含糊其词道:“既然如此,你可有合适人选?”
童贯答道:“陛下是否记得那十位节度使?他们麾下的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远胜京畿禁军。”
“而且这十位节度使昔日皆出身草莽,后经招安得以封官晋爵,无不是英勇善战之辈,并非徒有虚名。”
“这些人武艺超群,精通兵法,多次为国家立下功勋,无论是征战鬼方还是讨伐西夏,亦或参与河湟拓边,陛下何不调动他们?”
赵佶蹙眉说道:“之前项元镇征讨梁山,不仅损兵折将,还最终投敌,朕怎能信任这些人?”
童贯说道:“陛下无需多疑,项元镇之所以投敌,主要是兵败被擒,迫不得已才与贼寇虚与委蛇。”
“陛下若调动其他九位节度使,项元镇感念皇恩深重,加上与各节度使的情谊,定会幡然醒悟。”
“臣听闻梁山贼众中多为前朝官兵,陛下不如颁布诏书,赦免项元镇等人之罪。”
“但凡知错能改、弃邪归正者,一律既往不咎,此举足以动摇贼心,待朝廷大军抵达,荡平水泊指日可待。”
赵佶听罢眼前一亮,点头称是:“爱卿所言甚是!”
在他看来,梁山水寇虽是隐患,但西夏更为棘手,西军若非必要,绝不可轻动,以防西夏趁虚而入。
……
高俅兵败身亡的消息,如暴风骤雨般迅速席卷东京城。
权贵阶层震惊不已,顾不上享乐,纷纷开始筹划如何应对皇上的雷霆之怒。
次日早朝,赵佶面色铁青,目光冰冷地扫视群臣。
众人屏息凝神,生怕惹来杀机。
殿头官未按惯例宣读奏章,许多大臣虽已准备妥当,却见平日温和的皇帝变得冷峻,无人敢贸然开口,只垂首站立。
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见无人应答,硬着头皮出班奏报:“启禀圣上,殿帅府太尉高俅率军征讨梁山贼寇,不幸失利,高大人亦遭擒获。”
“数日前,梁山匪徒于济州公然杀害高大人,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严重挑衅朝廷威严,恳请圣上发兵平定梁山贼寇。”
王黼说完,低头静候赵佶回应。
然而久等未果,他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刚升任太尉的梁师成。
梁师成身为太尉,与高俅自不可同日而语。
太尉高俅因是殿帅府长官,众人习以为常地称其为太尉,而梁师成则是由皇上亲封此职,位列正二品。
尽管王黼如今官至一品,接替蔡京的地位,但他根基尚浅,对梁师成依然如同对待长辈般恭敬。
梁师成也不清楚赵佶的真实想法,当他们得知梁山公开处置高俅的消息后,便明白此事难以隐瞒,只能将实情上报。
赵佶听闻消息后十分震怒,据身边的侍从透露,他当时砸了不少物品,但之后渐渐平复下来,只是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随后童贯自西北归来,赵佶立刻召见了他,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起初,梁师成认为赵佶的愤怒源于对高俅去世的悲痛。
高俅不仅是位受宠的大臣,更是赵佶早年潜邸时期的玩伴,在赵佶担任端王时就已成为其贴身随从,日日相伴。
赵佶即位后,逐渐提拔高俅,直至他成为从二品官员,掌管禁军,可以说将大宋半数的安全交托于他。
高俅的离世让赵佶震怒数日实属正常,梁山这伙无视王法的匪徒必将承受赵佶的雷霆之怒。
梁师成原以为赵佶上朝后会迅速下令征讨梁山,可上朝时赵佶依旧未发一言,这令梁师成意识到,赵佶的愤怒并非仅因高俅之死。
经过多次权衡,梁师成低声劝道:“陛下节哀,高大人忠心报国,虽死犹荣,请勿伤及龙体。”
“不如再调遣大军,剿灭梁山匪徒,以此告慰高大人英灵。”
赵佶瞥了梁师成一眼,神情稍显柔和,这些宦官确实对他忠心耿耿。
若宫中能再多几位如梁师成、童贯这般能干的内侍,那该多好,省得被朝廷大臣所蒙蔽。
赵佶心中感慨一番后,沉声道:“徐悟锋在京东之地轻易击败二十万禁军,想必实力不容小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