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徐槐下定决心的是其父徐元中。
随着梁山壮大,徐元中日渐从容,安享晚年,每日逗弄孙辈,生活悠然。
徐元中未曾料到,自己一生循规蹈矩,儿子却行事出格,先上梁山称霸,再投身大事。
不仅击败朝廷大军,更斩杀太尉高俅。
徐太公并无野心,但事已至此,迅速调整心态,明白此路无退。
徐元中支持儿子,知晓宗泽等人实力非凡,有意协助招揽人才。
徐元中的首要目标,无疑就是徐槐。
毕竟同姓徐,或许五百年前大家还是同族。
他回到家中翻阅族谱,竟真找到了联系,自家与徐和、徐槐确实算得上是近亲。
不过这层关系早已疏远,几代人未曾来往,直到查阅族谱才发现。
在那时,家族的重要性远超官府,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地区,宗族的力量非常稳固。
有了这层亲戚关系,徐槐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
同时,李宗汤、韦扬隐等人在颜树德的劝说下,也有意归降,只是顾忌徐槐的态度才留在后山。
但他们的神情已显露出心思,徐槐自然明白,便顺势归顺。
这一变故让赵鼎、宗泽等人十分难堪。
即便起初态度强硬的陈文昭,此时也不得不低头,因为他同样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徐槐的归降令徐悟锋极为欣喜,不仅是因为得到一位人才,更因这件事标志着梁山势力正在壮大。
徐悟锋设宴款待了徐槐,也邀请了李宗汤、韦扬隐和任森,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次日,徐槐出发前往兖州,同行的除了任森,还有几名干练的官员。
任森出身富户,文武兼备,正是徐槐看重这一点,才带上他同行。
至于济州这边,则由鲁智深负责防守,徐和出任知州,杨腾蛟、李宗汤留下辅助。
济州作为前线,必须安排一位得力将领驻守。
另外,插翅虎雷横也在县城失守后选择投降。
他只是一名都头,项元镇、呼延灼等人已经归顺梁山,他又有何理由继续抵抗?
孙安、晁盖等人攻克了郓城县,作为晁天王的关系密切者,孙安并无必要坚持到底,毕竟这对他的利益毫无益处。
雷横性格狭隘,但在徐悟锋眼中这只是小问题,不足以成为杀他的理由。
雷横本身武艺高强,在征讨方腊时曾与司行方大战三十回合,司行方可是摩尼教的重要人物。
雷横留在郓城县,但身份变为县尉,负责维护治安,这一职位让他十分满意。
中国人对做官的渴望不容忽视,尤其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中更为强烈。
从都头升任县尉,对雷横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尽管这职位并不稳定,但他依然非常高兴。
相比之下,宋江因这个县尉之位经历了诸多波折,最终不幸身亡,而雷横却轻易获得此职,人生际遇的差异可见一斑。
东平府由吕将负责,徐悟锋让李应带领一支军队,并配合张鸣珂、毕应元、火万城、王良、韦扬隐等人共同治理。
目前梁山的管理体系正在逐渐成型,地方事务力求简化,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让梁山自身得以轻松运作。
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教化百姓、征收赋税以及审理案件。
其中最繁重的是征收赋税,宋代的税制复杂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但由于梁山正全力攻打胶东地区,赋税征收暂时搁置,吕将、徐和、徐槐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在此期间,百姓无需缴纳赋税,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也有助于梁山赢得民心。
这样的安排让徐悟锋能够同时扩张势力并巩固已有地盘,避免打下天下后无法守住的局面。
徐悟锋在安排各地人事的同时,也在妥善处理俘虏事务。
自徐悟锋率众上梁山以来,算算被俘人数,着实令人震惊。
从最初擒获陈应龙、项元镇,到后来的呼延灼、高俅,每一次围剿皆以失败收场。
若非梁山方面刻意释放俘虏,其中不少已转化为梁山军士,单凭这些人,现今恐怕也有十多万之众。
而目前梁山泊战俘营内,按照满编一千人的规模计算,共有七十个营区;未满编的营区也有二十多个,总计约七八万青壮劳力。
尽管这些战俘纪律松散,但他们依然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
梁山泊各处工程的推进,都依赖于他们的辛勤劳作。
当初梁山泊条件艰苦,粮食匮乏、屋舍稀少,几近贫瘠村落,但在战俘们的努力下,逐渐发展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小城。
无论是铺设道路、修建房舍,还是营垒构筑、后山梯田、草场、马场等设施,无不需要大量人力。
就连聚义厅,也早已翻新重建,与最初面貌大相径庭。
徐悟锋常言,这些战俘正在接受劳动改造,而他们对此并无怨言。
梁山方面确保他们每日三餐充足,且对表现优异者给予额外奖励。
这种机制激发了战俘间的竞争意识,甚至形成劳动竞赛的氛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