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攸一边想一边感慨道:“陛下教诲极是,臣日后必定脚踏实地,为陛下分忧解难。”
第四 ** 章 卧榻之侧(第二更)
监军迅速启程,赵佶心中稍安。
适逢生辰将近,他决意前往金明池游览散心。
然而出发前夕,知枢密院事郑居中深夜入宫,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让赵佶原本愉悦的心情荡然无存。
这一夜,赵佶辗转反侧,还未至五更,就起身带着侍从赶往正前方的大殿。
宋朝皇帝日常理政之处为垂拱殿,又称常朝殿。
** 临朝前需先至文德殿稍作休憩,待文武百官齐聚后,才由文德殿前往垂拱殿。
但凡君王,总爱摆弄些威仪。
可今晚,赵佶并未遵循惯例,径直来到垂拱殿。
早到的文武官员见赵佶面色凝重,似有心事,也互相交换眼神,忆及之前险些被问罪的情景,个个噤若寒蝉,僵立不动。
垂拱殿远不及紫宸殿般森严肃穆。
宋朝历代皇帝大多善待臣僚,故而文武百官可直接入垂拱殿候朝,不必在外久候至众人齐集,如此既避免了寒暑侵扰。
后续入殿的官员瞧见赵佶稳坐龙椅,殿中气氛凝重如冰,急忙疾步归位。
赵佶等了许久,见群臣大半到齐,便向身旁殿头官微微示意。
殿头官心领神会,高声喊道:“有事者奏报。”
郑居中率先出班奏道:“启禀陛下,昨日枢密院接到文书,广济军已被梁山贼寇占据,先前蔡攸统领的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贼寇攻下广济军后,又分兵袭击单州、濮州,两地告急,恳请朝廷派兵救援。”
此言如惊雷般震响于众臣耳畔,人人面露惊愕之色。
至此他们才明白赵佶为何愁容满面,随即低声私语起来。
赵佶见殿内喧哗,勃然大怒:“安静!有主张者直言,无策者闭口。
再有私下议论者,逐出殿外。”
张邦昌出列奏道:“陛下,梁山贼寇势力猖獗,此次十万大军征讨皆惨败,足见贼寇凶悍。”
“广济军距离东京仅三百余里,若贼寇进犯,恐东京亦将告急。
依臣之见,唯有调西军入关,方可平定贼寇。”
李纲随后出班奏道:“陛下,西军正与西夏交战,据说已占得上风,若此时调西军入关平叛,恐西北局势生变。”
李纲日后成为抗金名将,政和二年考中进士,起初任监察御史,后因批评朝政失误被罢谏官职务,转任部员外郎,再升为起居郎。
近来,赵佶整饬朝政,宿元景等清流趁机请求召回李纲。
赵佶念及李纲过往功绩,便将其召回归朝,授予太常少卿之职。
听闻李纲之言,张邦昌反驳道:“如今梁山贼寇逼近京畿,若来犯京城,恐危及圣驾安全。
孰轻孰重,阁下可知?”
赵佶闻言,顿时心中一凛。
李纲摇头道:“梁山贼寇分兵攻打单州、濮州,显然是觊觎整个京东之地。”
“若未彻底占据后方州府便来进攻东京,无异于孤军深入,届时必遭各地勤王之师合围。”
“梁山贼寇未必有这样的胆量,即便他们虚张声势前来攻城,陛下亦不必忧虑。”
“东京城池坚固,连辽兵都难以撼动,区区梁山贼寇,恐怕连外城都无法突破。”
张邦昌唯恐自身安危,转念间向李纲拱手道:“李大人忠直令我钦佩,我想请问您,东京禁军战力如何?”
早先高俅在世时,张邦昌自然不敢提及此事,但如今高俅已逝,他也无所顾忌。
李纲虽知其意,依旧直言:“高俅主掌禁军期间,军纪败坏,所募禁军多为工匠,供其私人驱使。”
“禁军若出钱便可免去训练,所以许多禁军士兵投身其他营生谋利,真正能作战者寥寥无几。”
这些情况百官皆知,就连赵佶也十分清楚,但他认为天下太平,禁军从事营生也能增加赋税,便于修建宫殿,因此未曾干预。
此刻李纲将高俅贬得一无是处,赵佶心中颇感尴尬,毕竟高俅是他提拔的心腹。
张邦昌严肃发问:“如此禁军能否守护东京?”
李纲答道:“即便禁军战力不足,凭借东京坚城,只需召集部分壮丁协助守卫,梁山贼寇也绝难得逞。”
张邦昌听后冷笑:“仅靠壮丁守城?李大人这是视军国大事如儿戏,不顾陛下安危吗?”
李纲急忙对赵佶道:“陛下明察!微臣以为西北形势尚佳,不宜轻言放弃。
梁山贼寇虽距京城较近,但威胁并不严重。”
赵佶闻言,陷入沉思。
此次十五万大军溃败,梁山贼军得以长驱直入,直逼东京城下。
即便那些贼寇未能攻陷东京城,仅凭他们所过之处造成的城乡破坏和士绅损失,就足以让朝廷颜面扫地。
赵佶虽行事荒唐,却深知京畿与山东乃国家根基所在。
尽管江南与东南的财富早已超过北方,但大宋的核心力量仍集中在北方,从赵家军力分布即可看出端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