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眼下,京畿禁军与河北禁军皆难以迎敌,梁山贼寇声势浩大,赵佶只能寄希望于西军。
若贼寇真攻至东京城下,一旦失守,这座经营百年的帝都将会沦陷。
即便事后收复,赵佶苦心营造的宫苑楼台恐怕也将毁于一旦。
想到这些,身为文人的赵佶决意行动。
他无法忍受耗费无数心血设计的园林宫阙毁于一旦,哪怕只是部分损毁,对他而言也是无法承受的艺术损失。
况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般隐患让赵佶夜不安枕。
他轻叹一声,对童贯下令暂停对西夏的战事,另派一名干练大臣赴西北议和,以调集西军入关平乱。
宿元景听后奏道:“陛下,此次议和必然耗时,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半载。
而梁山贼寇现已逼近广济军,若沿水路行军,不过数日便可抵达东京。
若西军未及入关,贼寇可能已进逼城下。”
“在此期间,必须设法稳住贼寇。”
赵佶听到宿元景的话,目光如炬,冷声道:“宿爱卿,此话怎讲?”
宿元景虽感压力,仍硬着头皮答道:“陛下明察!贼寇占据胶东,已有数万兵力,非精锐部队难以应对。
我忧心的是,若西军调来前,贼寇北进河北或南下淮南,必会引发更大 ** ,大宋江山危矣。”
赵佶深吸一口气,心中忧虑之事果然成真。
胶东已被贼寇占据,他此刻最期盼的是西军入关前,这些贼寇能够暂时停留在胶东。
否则一旦如黄巢般四处流窜,整个天下将陷入动荡之中。
赵佶虽已猜到宿元景的想法,仍开口问道:“宿爱卿,有何妙策?”
宿元景答道:“俗话说‘欲擒故纵’,徐贼现为山东节度使,陛下不如先示以恩慈,再次颁布招安诏书,封其为节度使。”
“陛下英明,此乃缓兵之计。
在西军入关前,以此安抚贼寇,遏制其野心,使其不致四处流窜,避免局势恶化。”
翰林学士李邦彦听后立即奏道:“不可!以往朝廷招安,贼寇不仅扣押使者,撕毁诏书,更视朝廷为无物。”
“此后他们劫掠州县,杀害官兵,就连高太尉亦遭毒手,如此罪行累累的匪徒,怎能再招安?”
张邦昌附和道:“即便陛下下旨招安,梁山贼寇恐也不会接受,反而可能借机诋毁朝廷。
臣认为此事绝不可行。”
宿元景忙补充道:“陛下,梁山贼众素来桀骜不驯,且擅长蛊惑人心。
此前击败高太尉大军后,便自称有十万兵力。”
“如今又击溃十余万大军,其势力定然更强,这种野心勃勃之人,难保不会觊觎京师。”
“西军短时间内难以回返,目前只能暂且安抚贼寇,此为权宜之策。
待西军归来后再行剿灭。”
张、李二人听罢心中忐忑,亦担忧梁山贼众来袭,于是不再反对宿元景的意见。
赵佶此时亦犹豫不定,忽见一人悄然入殿,正是王黼。
赵佶当即问:“王少宰,你有何见解?”
王黼自任要职后愈发骄纵,常常踩点到场,仿佛百官皆需等待他一样。
不想今日早朝竟提前举行,迟到者只能在外等候,不敢擅入。
王黼本想趁赵佶不留意时悄然入内,却还是被察觉了。
之前众人的交谈,他听到了大半,这时进言道:“臣认为,下旨招安并无不可,即便梁山贼寇不接受,也能拖延其行动。”
“若他们同意招安,可将其调遣去剿灭其他贼寇,之后再行封赏,将来还可派他们去攻打辽国。”
王黼直言不讳,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招安后会利用梁山贼寇作为工具。
宿元景先前也曾提及此法,但当时高俅刚死,赵佶正愤怒,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
如今局势不同,贼寇已逼近京城,赵佶不得不重新考量。
沉默片刻后,赵佶开口:“若降旨招安,使贼寇安定下来,不失为一计。”
“只是上次招安时他们已拒绝,这次恐怕同样不会理会。
若再次失败,朝廷的颜面何存?”
想到大宋主动招安却被轻视,赵佶心中甚是郁结。
陈宗善启奏道:“陛下,上次我去招安时,蔡京和高俅各自派了个随从,他们从中挑拨,甚至冒犯了徐悟锋,这才导致失败。”
“若陛下以礼相待,并许以重禄,贼寇定会答应。”
听闻此言,赵佶脸色骤变,斥责道:“既然如此,为何你不早说?”
“微臣有罪!”陈宗善赶紧跪下。
“罢了,你起来吧!”
赵佶挥了挥手,他明白其中缘由,必是蔡京、高俅从中作梗。
如今蔡京已罢相,高俅亦丧命,追究也无意义。
随即赵佶对宿元景说道:“既然招安是你提出的,这次便由你去一趟吧。”
宿元景应道:“臣遵旨!”
这时,王黼又提议:“陛下,王师中、赵明诚之前丢失城池,不如让二人同往,也算弥补过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