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此言,李清照的笑容略显尴尬,心中颇感不适。
她语气淡漠地回道:“你如今在大宋君臣眼里仍不过是乱匪,你以为皇帝会将公主许配于你?”
“我又不是赵佶,怎知他心中所想?”徐悟锋摊手笑道。
李清照摇摇头:“话不需多说,我先行告退。”
徐悟锋点头道:“也好,待赵公子到时,自会派人告知你。”
李清照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行礼离去。
回至家中,李清照陷入沉思,想到赵明诚即将来访,眉间微蹙。
……
东京城内,赵佶与众臣多次商议后,敲定了招安的具体方案,随即草拟诏书,命宿元景等人速赴京东。
宿元景不敢怠慢,接旨后便率王师中、赵明诚及随行官员,一路向东行进。
众人乘船经水路,未几便抵达广济军,晁盖早得消息,遣人护送他们前往青州。
宿元景虽曾游历山东,但此次肩负招安重任,重踏故土,却恍如置身异国。
昔日于广济军,宿元景初遇梁山将士,令其不得不承认,梁山士卒的气质非同一般,远胜朝廷禁军。
听闻梁山正在推行授田制,宿元景怀疑这是他们收买人心的新手段。
“唉!我大宋何以出现这般强寇!”宿元景暗自叹息。
赵明诚与王师中内心不安,二人曾亲历梁山兵锋,对梁山颇为忌惮,而赵明诚另有心思。
越靠近青州,想到李清照就在那里,赵明诚愈发焦虑,不知如何应对。
早先在广济军,提到赵明诚的名字,晁盖虽表面客气,却流露出轻蔑之意。
尽管细微,仍被赵明诚察觉,让他深感羞辱。
甚至,他还无意间听见两名梁山低级 ** 谈论自己弃城之事,称李清照嫁了个无用之人。
这让赵明诚更加愤怒。
梁山席卷胶东时,弃城的官员岂止他一人?王师中同样逃走,为何独针对他?
赵明诚满心怨恨,认为皆因李清照的名声惹祸。
此想法让他对李清照充满怨意,不愿再相见。
数日后,宿元景一行抵达青州博兴县,毕应元已在此等候。
毕应元仪表堂堂,年约三十,态度恭敬却不失礼节:“宿太尉,我是毕应元,负责接待,诸位一路劳顿。”
宿元景打量毕应元,问:“你之前也是朝廷官员?”
毕应元答:“曾在郓城县任押狱司狱官。”
赵明诚心中不满,心想:“一个小小的狱官,竟来做接待使,梁山用人实在随意。”
话未出口,赵明诚脸色骤变,神情紧张起来。
毕应元微微含笑,说道:“想必阁下就是赵明诚兄台吧?不知有何指教?”
赵明诚本想回几句硬话,却又忌惮对方身份,只好说道:“刚才身体不适,并无他意。”
毕应元并未深究,笑道:“原来如此,各位请随我去城中驿站安顿,明日一同前往益都。”
宿元景点头附和:“一切听从特使安排。”
众人跟随毕应元前行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渐近似雷鸣。
一支梁山马步军自前方疾驰而来。
首当其冲的是百人骑兵团,战马矫健,骑兵精锐,让宿元景眼前一亮,而赵明诚与王师中却不由心生紧张。
随后而来的步兵方阵,则更加令人震撼。
每一位士兵身高皆超七尺五寸,头戴铁盔,气势威严,仿佛近八尺的身量;铠甲明亮,兵器锋利,步伐如一,整齐划一。
五路纵队列阵而行,途中寂静无声,每人均目光坚毅,脊背挺拔,步伐沉稳有力,眉宇间透着凛然之气。
阳光之下,这支军队尽显威势,令旁观者无不赞叹。
盾牌手、长枪兵、刀兵、刀斧手……各队依次排列,旗帜鲜明,武器各异,但气韵相同。
宿元景等人远眺,只见旌旗连绵,兵甲如潮,好似无尽头一般。
那整齐的步伐、昂扬的斗志以及隐约流露的杀伐之气,让他们不禁瞠目结舌。
“此乃真虎狼之师也!”赵明诚低声感叹。
在古战场上,士兵的精神面貌常被视为军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如今这支梁山军士气高昂,原因在于他们近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军功田。
徐悟锋制定规则:正兵十亩起,预备役五亩起。
不少立下战功的老兵乐于以功换田,从而轻松增加几十亩良田。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隐性的“耕战”体系。
但归根结底,只要军功仍能换取土地,而这份土地又切实得到分配,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便始终能得到保障。
军功田主要分布在胶东地区,包括登州、莱州、密州、潍州、青州等地。
梁山泊的老兵、新兵,无论是正兵还是预备役,所有军功田落实下来,总计约有三百多万亩。
一张张写有他们名字的土地契约,让梁山士兵的士气高涨至极。
这无疑是实打实的好处,即便获得军功田的士兵不幸阵亡,他们的家人也能因此受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