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根据地开创后,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的领导者,为了把这块根据地建设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下的完整的各项事业正常发展的地方苏维埃政府,除了实施根据地党政建设、革命武装建设、财政经济建设和实行土地革命等重大工作外,还开展了统一战线、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密、司法及商业等各项事业。
一、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的变化其内容有所不同。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是贺龙率先开创的。它为建立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人心,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二是凝聚力量,解决力量对比的问题。黔东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有工商业者、开明士绅、富农、没有血债的地主、宗教界人士、黔东“神兵”等民间帮会和国民党军队中下层军官、士兵及地方民团。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有其黔东地区特色。贺龙在《回忆红二方面军·创造黔东苏区》一文中指出:“那时,不晓得统一战线这个词,我们叫‘拉关系’、‘挖墙角’。当时部队不大,打土豪不是普遍地打,只打罪大恶极的,打老百姓痛恨的。打了土豪,晚上悄悄地把粮食、衣服、铜元等送到贫雇农家里。对小地主、富农,没惊动他们,打击面窄。封建势力叫我们分化了一部分……敌人内部有矛盾就分化它,同我们有关系的就拉过来。对团防,我们写信,说你不打我,我不打你;你打我,就消灭你!不少团防给我们送枪、子弹,将我们掉队的人员送回来。……我们就是采取打、拉、分去对付敌人,开展工作。”这段话,形象而深动地总结了黔东苏区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统一战线在黔东苏区的实践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具体体现在处理阶级关系、土地问题、经济利益、民间武装和帮会等等方面。
用统一战线思想处理阶级关系
黔东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响亮地提出“打倒卖国祸国殃民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政权,消灭剥削和压迫民众的保甲制度”,“组织雇农工会贫农团,联合中农,实行消灭地主阶级,抑制富农的土地革命”,组织“反帝大同盟”。
在实践中,这些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在民主建政方面,各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首先废止了国民党的地方各级政权的权力,宣布废除保甲制度,派出工作组在纵横200余里内广泛开展工作,组织广大农民组成农民协会,组织了贫农团和雇农工会,联合中农,抑制富农,集中力量把斗争矛头直指地主阶级,特别是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但是,地主、富农只要不反对工农苏维埃政府,不再剥削人,都可以回家住,同时还保护他们的安全。通过这一斗争策略,极大地孤立和打击了一小撮敌人,充分地鼓励和调动了最广大人民大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了苏维埃运动在黔东的发展进程。
用统一战线思想处理土地问题
黔东特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所制定和颁布执行的《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贯穿着统一战线思想。《条例》提出了“为了土地和秋收,为了农民而战”的口号。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根据地区域内的8个县,近100个乡,10多万人参加了土地革命,打土豪约680户,其中426户的土地被没收分配,还没收了部分豪绅的财产,同时“消灭口头的与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取消农村这些财产及土地的义务或债务,并宣布一切高利贷的债务无效” 。最广大的农民群众收回了自己开垦出来的而被地主豪绅霸占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从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统一战线思想在处理土地关系问题中的运用,即依靠雇农、贫农,对中农采取保护政策,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分坏田等抑制政策,这就团结了农村大多数农民,孤立打击了地主阶级和反动富农。
用统一战线思想处理经济问题
在1934年6月13日红三军政治部翻印的《苏维埃建设》中明文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使劳苦群众脱离资本主义的剥削走向社会主义为目的”,“苏维埃财政政策,建筑于阶级与革命的原则之上”,“苏维埃把主要财政负担放在剥削者身上”。在实践中,这些政策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苏区范围内取消了一切强加在劳苦大众身上的苛捐杂税,同时取消了一切高利贷,穷人不还富人钱,焚毁了借据契约,解散了国民党政府的税收机关,惩办了税收人员,动员广大群众为经济建设而斗争。苏维埃政府筹集经费时,把主要目标放在地主和大商身上,对一般商人和富农,实行适量捐献,对其他阶层,实行公平、合理负担。这些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揭示了黔东苏区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实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