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酉阳州改为酉阳县 ,隶川东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酉阳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辖10县 。民国七年(1918年) ,四川“防区制”形成 ,酉阳属四川军阀刘湘势力范围 。1934年6月 ,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在酉阳南腰界开辟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创建黔东苏维埃特区 ,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 ,建立南腰界区、乡苏维埃政权 。同年10月26日 ,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红六军团转战南腰界 ,与红二军团在猫洞大田举行会师庆祝大会 ,随即挥戈东进 ,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在中华民国时期 ,酉阳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给酉阳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同时也激发了酉阳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红二、六军团在酉阳的会师 ,更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11日酉阳解放 。1950年2月 ,成立酉阳地区专员公署 ,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 。1952年 ,专署撤销 ,酉阳县改隶涪陵专区 。1983年11月11日 ,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其隶属未变 。1988年5月 ,改隶黔江地区 。1996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地区 。1997年3月 ,重庆直辖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隶属于重庆直辖市黔江地区 。1998年2月 ,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开发区 。2000年7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直隶于重庆直辖市 。解放后 ,酉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酉阳人民艰苦奋斗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三、民族风情:多元共生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酉阳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 ,是全国土家族人口最多的县(土家族人口69万人) 。除土家族和苗族外 ,还有汉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酉酬、大溪、酉水河、可大、偏柏等乡镇 ;苗族主要分布在后坪、两罾、天馆、宜居等乡镇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
(二)民族文化
2. 音乐舞蹈
酉阳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劳动歌、情歌、盘歌、儿歌等。劳动歌节奏明快,与劳动节奏相契合,如薅草锣鼓,在田间劳作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和唱,既能鼓舞士气,又能减轻劳动的疲劳;情歌细腻婉转,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重要方式,歌词质朴真挚,曲调悠扬动人。木叶情歌更是独具特色,土家、苗族青年用一片小小的木叶,就能吹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传递心中的情意,木叶声与歌声相互交融,充满了浪漫气息。
苗族芦笙舞也是酉阳民族舞蹈中的瑰宝。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舞步轻盈灵动,时而旋转跳跃,时而屈膝下沉,芦笙的旋律与舞蹈动作完美配合,展现出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此外,还有板凳龙舞、金钱杆舞等民间舞蹈,板凳龙舞以板凳为道具,舞者们舞动板凳,模仿龙的各种姿态,动作刚劲有力;金钱杆舞则是舞者手持装饰有铜钱的彩杆,通过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清脆的声响,舞蹈动作活泼欢快,极具观赏性。
3. 传统手工艺
酉阳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苗族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以丝、棉、麻为原料,通过木腰机手工编织而成。其图案丰富多样,有“四十八勾”“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上百种传统纹样,色彩鲜艳浓烈,红与黑、蓝与白等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织锦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用于制作被面、服饰等。
苗族刺绣针法细腻,构图精美,以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通过平绣、锁绣、破绣等多种针法,将图案栩栩如生地绣在布料上。刺绣作品色彩绚丽,常运用大量的银线、彩线,使绣品更加华丽精美,多装饰在苗族服饰、头饰、背包等物品上,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木雕、石雕工艺在酉阳也颇为盛行。木雕艺人以当地的木材为原料,雕刻出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精美的图案,作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制作和工艺品雕刻;石雕则利用本地的石材,雕刻成石狮子、石栏杆、石碑等,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逼真,许多古建筑上的石雕至今仍保存完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竹编艺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编织出竹篮、竹筐、竹席、竹扇等生活用品,以及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其编织技法多样,图案精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