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红颜:决战前夜的沦陷区
第一章 寒鸦啼血
1944年冬,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华北平原。永定河冰封的河面上,只有几只寒鸦在光秃秃的柳枝间跳跃,发出嘶哑的啼叫。通州县城的城门楼上,太阳旗在凛冽的风中猎猎作响,却透着一股日暮途穷的萎靡。
城门口的岗哨比往日多了一倍,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和穿着黑制服的伪警察眼神里充满了焦躁。过往行人被要求出示“良民证”,连篮子里的白菜都要被刺刀翻检。王福来挑着一担柴火,低着头混在人群里,扁担压得他肩膀生疼,但他不敢有丝毫停顿。
“站住!”一个伪警察猛地拽住他的胳膊,“良民证!”
王福来慌忙从怀里掏出皱巴巴的纸片,手指冻得发紫。伪警察接过证,眯着眼看了半天,又上下打量他:“哪来的?”
“回……回老总,城西王家村的,进城卖点柴火。”王福来的声音哆嗦着,心里却在暗骂。他是地下交通员,今天要把一份重要情报送到城里的联络点。
伪警察不耐烦地挥挥手:“滚吧!快点!”
王福来赶紧挑起担子,快步走进城门。城里的气氛更加压抑,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偶尔有几个行人也是行色匆匆。往日里耀武扬威的伪军巡逻队,此刻也显得无精打采,腰间的枪套空着,大概是把枪押去换了烟土。
他拐进一条狭窄的胡同,在一个挂着“李记修鞋”幌子的铺子前停下。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谁啊?”
“修鞋,鞋底磨透了。”王福来按照暗号回答。
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看清是王福来,老人赶紧把他拉进去,关上了门。
“福来,你可来了,”老人名叫李老头,是联络点负责人,“快,把东西给我。”
王福来从柴火堆里掏出一个用油布包好的小纸卷,递给李老头。李老头展开纸卷,借着昏暗的光线仔细看着,眉头越皱越紧。
“果然不出所料,”李老头喃喃自语,“日伪要搞‘总力战’,把剩下的兵力全集中起来,要和我们决战了。”
“决战?”王福来吃了一惊,“他们还有多少人?”
“具体数字不清楚,”李老头说,“但情报上说,他们把各县的伪军都抽调到主要据点,还抓了不少壮丁补充兵力。另外,他们在通州城外的张家屯建了一个临时军火库,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
王福来倒吸一口凉气:“张家屯?那地方离根据地挺近的,他们想干什么?”
“恐怕是想以张家屯为据点,向根据地发动进攻,”李老头说,“这是他们最后的挣扎了。一旦让他们得逞,沦陷区的形势就危险了。”
“那我们得赶紧把情报送回根据地!”王福来说。
“对,”李老头点点头,“你马上回去,告诉同志们,做好战斗准备。另外,想办法把张家屯军火库的情况摸清楚,这是关键。”
王福来郑重地点点头,小心地把情报藏好,又挑起柴火担子,消失在胡同深处。
第二章 暗潮汹涌
与此同时,在根据地的一间窑洞里,灯火通明。县委书记老周和游击队长陈刚正在看一份刚收到的情报。
“日伪要搞‘总力战’,”老周指着地图说,“他们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通州、顺义、香河这几个据点,其中张家屯的军火库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能摧毁这个军火库,就能打乱他们的部署,为大反攻创造条件。”
陈刚一拳砸在桌子上:“好!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小鬼子蹦跶不了几天了!”
“别着急,”老周笑着说,“这可是一场硬仗。日伪肯定知道张家屯的重要性,防守一定很严密。我们得好好策划一下。”
就在这时,通讯员跑了进来:“报告!地下党派人来了,说有紧急情况。”
老周和陈刚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快让他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名叫林薇,是城里中学的老师,也是地下党员。她风尘仆仆,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
“周书记,陈队长,”林薇顾不上喝口水,急切地说,“我刚得到消息,日伪在张家屯布防很严,不仅有一个中队的日军,还有两个营的伪军,另外还有一个秘密工事,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秘密工事?”老周皱起了眉头,“这倒是个新情况。你知道具体位置吗?”
“大概在军火库的西边,靠近山坡的地方,”林薇说,“我也是听一个在伪军里的内线说的,他只知道这么多。”
陈刚说:“看来小鬼子还留了一手。不管里面是什么,都得把它搞清楚。”
老周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林薇同志,你先回去,让内线尽量搞清楚秘密工事的情况。陈刚,你派侦察班去张家屯附近侦察,一定要把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摸清楚。另外,通知各乡民兵,做好战前准备。”
“是!”陈刚和林薇齐声应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