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雨夜的急诊电话
立夏后的第一个暴雨夜,岐仁堂的铜铃被狂风撞得叮当乱响。岐大夫刚在《脾胃论》批注到"甘温可以除大热",就见徒弟小安举着湿漉漉的手机冲进诊室:"师父,城东区陆先生家孩子高热五天了,西医说血象正常但烧不退,现在闹着要转院呢!"
闪电照亮诊室时,岐大夫看见电话里弹出的照片:十三岁男孩缩在粉色床单里,小脸烧得通红,却透着不正常的青白,像被热水泡皱的宣纸。床头柜上摆着退烧药、退热贴,还有半杯没喝完的果汁——这场景让他想起《伤寒论》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条文。
"先别慌,问清楚细节。"岐大夫戴上老花镜,从书架上抽出《小儿药证直诀》,"孩子最近有没有吃冰饮?有没有熬夜?"
电话那头传来男人焦急的声音:"岐大夫您可来了!孩子上周月考后就说累,我看他手心热,想着是上火,每天灌绿豆汤,还吃了三天布洛芬...现在烧到39度,可手脚却是凉的,饭也不吃,就喝冰水..."
岐大夫心头一紧:这不就是"寒包火"的典型吗?现代人动辄用寒凉,却不知小儿"脾常不足",哪经得起这般折腾?他抓起诊箱:"准备温阳健脾的药,我半小时到。"
二、退热迷雾中的逆耳之言
陆家客厅的空调开得很低,却压不住空气中的酒精味——桌上摆着刚用过的酒精棉球,垃圾桶里堆着退热贴包装。男孩陆阳蜷缩在沙发里,眼神涣散,嘴唇干裂却泛着青紫色,让岐大夫想起《金匮要略》里"夫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的警示。
"陆先生,先把空调关了。"岐大夫刚触到孩子的手腕,就皱起眉头:脉细数无力,尺部尤其沉弱,这哪是阳明实热?分明是脾胃阳气衰竭的征兆!再看舌苔,舌质淡白,苔薄却水滑,边缘有明显齿痕,典型的"假热真寒"。
"五天前发热时,孩子是不是有怕冷、乏力的表现?"岐大夫翻开《黄帝内经》"调经论"章节,"《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现在孩子表面高热,内里却阳气不足,就像油灯将尽时的爆亮,看似火旺,实则油枯。"
陆先生面露疑惑:"可西医说炎症指标不高,中医也说用了白虎汤加减...您看这舌苔这么红,怎么会是阳虚?"
岐大夫用压舌板轻轻拨开孩子的嘴唇:"您仔细看,舌尖虽红,但舌根淡白,这是虚火上浮。就像《脾胃论》讲的'阴火上乘土位',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虚火反而上冲体表。之前用的石膏、知母都是大寒之品,好比在烧得正旺的炭盆上泼冷水,火看似灭了,底下的炭却闷得更旺,最后只会把盆烧穿。"
这时,陆阳突然呻吟着要冰水,妈妈连忙递上。岐大夫摆摆手:"且慢!《难经》说'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孩子现在脾胃如冻僵的泥土,越用寒凉越凝滞。您看他肌肉消瘦,正是'脾主肌肉',脾虚则肉不荣;彻夜无眠,乃'胃不和则卧不安'。"
三、甘温除热的破晓之战
窗外的暴雨渐小,茶几上的砂锅传来阵阵药香。岐大夫看着锅中翻滚的补中益气汤,向陆先生解释:"这方子出自东垣先生《脾胃论》,用黄芪、人参、白术甘温之品补脾胃元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好比给快熄灭的炉火添把干柴,火旺了,水汽自然蒸腾,虚热也就退了。"
"可白天发热明显,按说阳主动,阴主静,怎么反而用温药?"陆先生仍有疑虑。
岐大夫从《伤寒论》中抽出一张便签:"仲景早就说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孩子白天活动后阳气外浮,虚火更盛,看似热重,实则是元气兜不住虚火。就像江河水位下降,太阳一晒就热气蒸腾,唯有补水填河,热气自消。"
说到这里,他往汤里加入几片麦冬、五味子:"这是生脉饮的意思,《本草纲目》说麦冬'润肺清心,泻热生津',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白天用补中益气汤扶阳,晚上用逍遥散疏肝,就像给失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砝码,阴阳调和,虚火自敛。"
这时,小安端来一碗猪肺汤:"师父让炖的,加了少量胡椒和生姜。"陆阳闻着香味,竟主动伸手接过碗。岐大夫笑着说:"《神农本草经》讲猪肺'主补肺虚,止咳嗽',加姜椒是取'辛甘化阳'之意,先温通胃气,再谈补虚。"
陆先生看着儿子喝下半碗汤,眼眶渐渐发红:"早知道该信中医...之前总觉得退热要快,没想到越退越虚。"
岐大夫摆摆手:"现代人总把发热当敌人,却不知热是正气抗邪的信号。就像《温热论》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若不分表里虚实盲目退热,只会让邪气内陷,正气更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