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仁堂医话:都市白领的“风墙”危机——一场关于卫气与脾胃的现代悬壶案
当CBD精英遇上“虚风贼邪”
申城市中心的摩天楼群在暮色中渐次亮起灯火,玻璃幕墙映着沉紫的天空,像一块被擦得锃亮的巨大墨玉。距离金融城三条街的老巷深处,“岐仁堂”的铜匾在灯笼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木质门板上“悬壶济世”的题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沉静的药香。
晚上七点半,诊室里的老座钟刚敲过整点,穿藏青色唐装的岐大夫正捻着银针给一位阿婆调理肩颈,忽听得木格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进来一股夏夜的热风,还夹杂着淡淡的香水味和急促的脚步声。
“岐大夫,不好意思,我预约了七点半,没迟到吧?”来人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一身剪裁得体的白色西装套裙,头发梳成利落的低马尾,只是额角沁着细汗,精致的妆容下难掩倦色。她叫林薇,是附近投行的副总裁,手里还拎着个印着英文logo的电脑包。
岐大夫示意她先坐下,给阿婆起针后,才转过身来。只见林薇刚坐下就轻轻揉着太阳穴,眉头微蹙:“最近真是累坏了,先是鼻塞好几天,闻不到味,然后浑身骨头缝里都觉得酸,尤其是肩膀和后腰,刺痛刺痛的,像被小针扎一样。公司医务室给开了点感冒药,吃了两天没见好,反而觉得更乏了,朋友推荐说您这儿看诊不一样,我就赶紧过来了。”
她说着,把包放在旁边的圆凳上,下意识地裹了裹西装外套:“奇怪的是,我也没觉得多冷,可就是怕风,办公室空调开得足,别人都没事,我得披个外套,不然就觉得风往骨头里钻。”
岐大夫点点头,先伸三指搭在她的寸口脉上。诊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车流声和座钟的滴答声。片刻后,岐大夫松开手,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质偏淡,苔薄白。
“林女士平时工作很忙吧?经常熬夜吗?”岐大夫的声音温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林薇苦笑一声:“忙是常态,投行嘛,项目来了通宵是常事。吃饭也不规律,有时候就在办公室随便对付一口,外卖居多。最近项目冲刺,已经连续两周没在十二点前睡过了。”
“饮食上偏好什么?生冷的、油腻的多吗?”
“生冷的还好,就是压力大的时候喜欢吃点辣的开胃,咖啡每天至少三杯,不然撑不住。”林薇顿了顿,补充道,“对了,我还特别容易出汗,稍微动一下就一身汗,晚上睡觉有时候也会出点虚汗。”
岐大夫听完,捋了捋下巴上的山羊胡,缓缓开口:“你这病啊,看着像‘伤风’,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感冒’,但根子不在表,而在里。”
“不在表?”林薇有些疑惑,“可我鼻塞、身痛,不都是受风了吗?我同事前几天也感冒,吃了点解表的药就好了,我怎么就不一样呢?”
“此风非彼风啊。”岐大夫走到墙边,指着一幅泛黄的《黄帝内经》节选挂图,“《内经》里讲:‘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确实容易侵袭人体,但它能不能得逞,关键看咱们体内的‘防御工事’够不够坚固。”
他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呷了一口:“人体抵御外邪,靠的是‘卫气’,这卫气就像城墙外的护城河,又像咱们身上穿的‘防风衣’。《灵枢》里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它得密布在皮肤腠理之间,才能挡住风邪。可你的脉浮而无力,舌质偏淡,再结合你的生活习惯,明显是‘卫气不固’。”
“卫气不固?是免疫力低吗?”林薇下意识地用了个现代词。
岐大夫笑了笑:“可以这么理解,但中医讲得更具体。卫气从哪儿来?它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靠肺气的宣发敷布到体表。就像军队打仗,得有后勤粮草供应,脾胃就是咱们身体的‘粮仓’。你长期熬夜、饮食不节,脾胃就像被过度使用的机器,运化功能减弱了,‘粮仓’供给不足,卫气自然生成不够。”
他走到药柜前,指着一排排写着中药名的抽屉:“你看,你不仅怕风、鼻塞,还容易出汗、周身乏力,这都是卫气不固的表现。就像城墙的护城河干涸了,城门的守卫缺粮少兵,风邪这个‘贼寇’自然就趁虚而入了。”
“那为什么会周身刺痛呢?”林薇追问道,“而且我觉得身上特别紧,像被什么捆住了一样。”
“这就要说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了。”岐大夫拿起一支狼毫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风邪侵入体表,卫气本应去抵御,但你的卫气不足,无力抗邪,正邪就在肌腠之间‘拉锯’。卫气属阳,风邪也属阳,两阳相搏,就会出现鼻塞、身痛;而气血运行因卫气不固而不畅,就像河道水流不足,容易瘀滞,所以会有刺痛感,就像水渠里石头被水冲击一样。”
他铺开一张宣纸,边写边解释:“现在很多都市人都有这个问题,表面看是‘受风感冒’,用解表药好像对症,但如果本身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越解表反而越耗散正气,就像家里没粮食,还把仅有的士兵派出去打仗,结果只能是‘损兵折将’,病邪反而内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