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脾虚湿盛,兼外感秋燥了。”岐大夫翻开《脾胃论》,指着“升阳益胃汤”的条文,“你看这描述:‘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淅恶寒’,跟老郑的症候一模一样。”
小栓递过毛巾让老郑擦手,好奇地问:“师父,为啥湿盛还会口苦舌干呢?不是该口黏吗?”
“这就是湿郁化热了。”岐大夫解释道,“脾主运化水湿,老郑长期在湿地里泡着,脾胃阳气被寒湿困住,就像屋子漏了雨,地板全是水,湿气散不出去,时间长了就闷出热来。口苦是郁热上蒸,舌干是湿浊阻滞,津液不能上承。”
他转向老郑:“你这病,就像一间漏雨的老屋子,墙皮受潮发霉,屋里又暗又湿,还透着点霉味。光擦地板不行,得先把屋顶的窟窿补上,再把湿气抽出去,最后通通风。”
“那该咋补呢?”老郑有气无力地问。
“升阳益胃汤,升阳气,益胃气,除湿清热。”岐大夫开始配药,“黄芪二两,这是君药,就像给屋子打地基,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人参、甘草、白术,这是四君子汤的底子,帮着黄芪固护正气。”
“师父,怎么还加了羌活、独活、防风?”小栓看着药包越来越多。
“这就是‘升阳’的关键了。”岐大夫笑了笑,“风药能胜湿,就像给屋子开风扇,把湿气吹散。羌活、独活走全身经络,把关节里的湿浊搜出来;防风走表,把外感的秋燥散出去。”
他又抓了半夏、陈皮:“这两味燥湿化痰,就像撒生石灰吸潮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把肠道里的水湿从小便引出去;黄连苦寒,清郁热,就像开窗通风,让霉味散出去。”
特意叮嘱:“这药要煎得浓一些,分三次温服。服药期间别吃鱼腥生冷,最好喝小米粥养胃。每天早上太阳出来后,到鱼塘边走走,晒晒太阳,借自然界的阳气助药力。”
一周后,老郑自己走进了岐仁堂,虽然还是有点瘦,但精神好多了,走路也不用人扶了。“岐大夫,喝了药后,身上没那么沉了,口苦也轻了,大便也成形了。就是喝完药后有点微微出汗,身上松快多了。”
岐大夫诊了脉,濡象已减,舌苔也薄了些:“湿浊渐化,阳气得升。再服五剂,巩固疗效。记住,往后雨天别在湿地里久待,干活回来用生姜、艾叶煮水泡脚,把湿气逼出去。”
老郑走后,小栓望着窗外的雨雾:“师父,这升阳益胃汤跟升阳散火汤都用风药,为啥一个治湿,一个治火呢?”
“关键在‘益胃’二字。”岐大夫收拾着药渣,“升阳散火汤的重点在‘散火’,脾胃气虚轻;升阳益胃汤的重点在‘益胃除湿’,脾胃气虚重,湿浊也重,所以补气药用量大,还要加祛湿清热的药。就像同样是修屋子,一个是开窗散烟,一个是既要补屋顶,又要抽湿,还要通风。”
他拿起黄芪饮片:“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老郑的口苦、便溏、身重,都是脾胃虚衰,湿浊上蒙下泄的表现。治这病,就得像给屋子来个大扫除,扶正、祛湿、清热一起搞,才能把郁滞的气机理顺。”
第三章 地基下沉的危屋——补中益气汤治久泻脱肛
深秋的津门市,秋风带着凉意。岐仁堂来了个特殊的病人,用布兜兜着腰,走路佝偻着背,脸色蜡黄,一看就是长期病号。这人叫老陈,在菜市场卖菜,干了二十多年,最近半年老是拉肚子,还添了个脱肛的毛病,一用力肠子就掉出来,苦不堪言。
“岐大夫,您救救我吧!”老陈刚坐下就唉声叹气,“这肚子闹了大半年了,吃啥拉啥,吃点油腻的就跟流水似的。现在更糟了,上厕所稍微用点力,肛门就脱出来,得用手塞回去,丢死人了!”
岐大夫让老陈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边有明显齿痕,舌苔薄白而水滑。又摸了脉:沉细无力,尤其是关脉,弱得像游丝。“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说话都懒得张口?”岐大夫问。
“是啊是啊!”老陈像遇到知音,“整天头晕乎乎的,爬个坡都喘。晚上睡觉出虚汗,被子都能湿透。去医院看,说是‘慢性肠炎’、‘直肠脱垂’,开了药吃着就好点,停药就犯,根本去不了根。”
“这是典型的中气下陷,脾胃气虚到了极点。”岐大夫翻开《脾胃论》,指着“补中益气汤”的条文,“李东垣说‘脾胃之气下溜,大肠与肺皆无所禀受,而气逆上行’,所以才会久泻、脱肛。就像屋子的地基下沉了,整个房子都跟着歪,屋顶自然会漏水。”
小栓端来热水,看着老陈虚弱的样子:“师父,为啥中气下陷会拉肚子、脱肛呢?”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岐大夫解释道,“脾胃就像家里的抽油烟机和下水道,一个负责把清气往上送,一个负责把浊气往下排。现在脾胃气虚了,升清的力量不够,清气不升反降,就会拉肚子;肛门就像下水道的盖子,中气不足,盖子就盖不严,所以会脱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