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就知道了,”岐大夫笑着把药包递给他,“记住,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不然等于给蒸笼添柴火。”
【四】前额上的“红疙瘩”
开学前一天,王嫂子抱着孙子冲进岐仁堂,孩子前额上起了片红疙瘩,痒得直抓,连眼皮都肿了。“岐大夫,快看看这是啥?抹了抗过敏的药膏也没用,孩子难受得直哭。”
岐大夫仔细查看皮疹,见红疙瘩边界不清,色红灼热,再看舌苔,薄黄微腻,脉象浮数。“别急,这不是普通的过敏,是阳明经风热上攻,”他用手指轻触孩子的前额,“你看这儿发烫,后项也有点硬,这都是阳明经循行的部位。”
王嫂子直叹气:“幼儿园老师说是蚊虫叮咬,可抹了花露水也没用。”
“跟蚊虫没关系,”岐大夫对阿和说,“取葛根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再加白茅根、焦栀仁各三钱。”
阿和一边抓药一边问:“师父,这皮疹咋也用葛根芩连汤呢?”
“《神农本草经》说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岐大夫解释道,“阳明经从头走足,前额属阳明。这孩子前额红肿热痒,脉浮数,正是阳明经有风热毒邪。用葛根芩连汤清阳明热毒,再加白茅根、焦栀仁凉血散瘀,就像给燃烧的柴火泼一盆凉水。”
王嫂子看着药方犯愁:“这药这么苦,孩子能喝下去吗?”
“我给你个法子,”岐大夫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块薄荷,“煎好药后,把薄荷放进去焖三分钟,既能增强清热之力,又能让药味清香些。”
【五】岐仁堂的“阳明课”
月上柳梢时,阿和给岐大夫端来洗脚水,忍不住问:“师父,今天这几个病人,病症都不一样,咋都用葛根芩连汤呢?”
岐大夫把脚伸进水里,舒服地叹了口气:“你还记得《伤寒论》里那句话吗?‘有是证,用是药。’不管是下利、盗汗还是皮疹,只要符合阳明经热、表里同病的病机,就可用葛根芩连汤。”
他拿起放在桌边的葛根片,对着灯光看:“你看这葛根,色黄入脾,纹理像经络,天生就是阳明经的药。它既能解肌透表,又能升清止泻,就像个把门的将军,既能打跑外面的敌人,又能安抚里面的百姓。”
阿和若有所思:“师父,那是不是只要见到前额痛、脉浮数,就能用这方子?”
“差不多是这个道理,”岐大夫擦着脚笑,“就像今天那个出皮疹的孩子,前额红肿热痒,脉浮数,这就是阳明经有热的‘信号’。不过用药如用兵,还得看具体情况。比如张大爷,虽然也是热利,但因为误用了抗生素,伤了脾胃,就得加化痰理气的药;李师傅盗汗,是湿热内蕴,就得注意清利湿热而不伤阴。”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药柜上,那些写着药名的竹牌泛着柔和的光。阿和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岐仁堂,就像一碗葛根芩连汤,看似只有简单几味药,却蕴含着调和阴阳、燮理枢机的大道理。
“师父,”阿和忍不住又问,“现在好多人一生病就吃消炎药,这跟‘医反下之’是不是一个道理?”
“正是如此,”岐大夫吹灭油灯,屋里只剩下药香和月光,“消炎药多属苦寒,就像强行打开城门让敌人撤退,却不管城里的百姓。咱们用葛根芩连汤,是既要打跑敌人,又要安抚百姓,还要把城门修好。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看似慢,实则是长治久安的法子。”
夜深了,岐仁堂的铜葫芦幌子在月光下静静晃悠,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隐藏在一碗苦汤里的阳明玄机。而那些喝过葛根芩连汤的人,此刻或许正在酣睡,他们不知道,这碗苦汤不仅治好了他们的病,更蕴含着千年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智慧光芒。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