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参五钱(另煎兑服):“代替仲景原方的人参,气阴双补,《本草从新》说它‘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专门补乐乐这种热伤气阴的虚证,比人参更清润,不容易上火。”
? 当归五钱、川芎三钱、白芍八钱、熟地一两:“这是四物汤,补血养阴的基础方。《金匮要略》里讲‘妇人诸病,因虚、积冷、结气’,其实男女都适用,乐乐肝肾阴亏,就像地里没水了,用四物汤来灌溉,熟地滋肾阴,白芍养肝血,当归活血,川芎行气,让补进去的阴液能流动起来。”
? 丹皮五钱:“味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本草纲目》说它‘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就像给血管里的‘热邪’开了个泄洪口,让血分的热从小便走,还能防止热邪入营动血。”
“您这方子,又是石膏又是熟地,不怕药性冲突吗?”李姐看着处方,有点担心。
“不冲突,这叫‘清补兼施’。”岐大夫放下笔,“石膏、知母清气分大热,解决‘身灼热、口渴、自汗’的标;西洋参、四物汤补肝肾阴血,解决‘冬不藏精’的本;丹皮清热凉血,防止热邪深入。就像夏天救火,一边用水枪喷水(清热),一边给消防员递盐水(养阴),还要疏通消防通道(凉血),缺一不可。”
他又叮嘱:“回去煎药时,石膏先煎半小时,把火气煎出来;西洋参另煎成浓汁,等其他药煎好后兑进去;粳米要选东北大米,熬得稠稠的。每天一剂,分五次喝,少量频服,别让孩子一次喝太多吐出来。这几天只能吃小米粥、绿豆汤、银耳羹,绝对不能吃荤腥、甜腻、油炸的东西,连橘子、荔枝这些温性水果都不能吃。”
第三章:卫气营血的现代辨治
一周后,李姐抱着乐乐又来了,这次孩子精神明显好多了,能自己抱着奶瓶喝水,虽然还有点低热,但不再昏睡,见了岐大夫还咧了咧嘴。“烧退了些,渴也轻了,就是还有点咳嗽,嗓子里有痰。”李姐喜出望外。
岐大夫诊了脉,浮数减了,沉取仍细,舌苔黄腻渐退,舌质还是偏红。“热邪退了大半,阴液还在恢复,”他点点头,“现在要调整方子,侧重养阴清肺,兼清余邪。”
他换了张处方,上面写着:“银翘散加减——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薄荷三钱(后下)、桔梗五钱、牛蒡子五钱、芦根一两、麦冬八钱、玄参八钱、丹皮五钱、生甘草三钱。”
“这方子跟上次不一样了?”李姐好奇地问。
“上次是救急,对付‘风温’重症;这次是调理,针对现代温病学里的‘风温初起’。”岐大夫解释道,“乐乐现在的情况,就像大火扑灭了,剩下些火星子,还有点烟雾。现代温病学把温病分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乐乐一开始误治前,其实处于‘卫分’,发热、微恶风、口渴、咽痛,只是被你们当成了风寒;误治后入了‘气分’,才成了重症风温;现在热退津伤,属于‘气分向营分过渡’,但主要还是气阴两虚。”
他指着新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这是银翘散的核心,辛凉解表,清透肺卫之热,就像打开窗户通风,把剩下的‘烟雾’散出去;桔梗、甘草是桔梗汤,能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芦根、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给身体‘蓄水’,就像旱灾后灌溉农田;丹皮还是用来凉血清热,防止死灰复燃。”
“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点了,”李姐若有所思,“《伤寒论》里的风温是误治后的重症,现代说的风温是一开始的外感,对吧?”
“对喽!”岐大夫赞许地说,“仲景先师时代,温病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他讲的‘风温’,其实是温病误当伤寒治,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病情急重,所以反复强调‘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只能清热保津;而清代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发展了温病学,把‘风温’作为独立的外感热病,认为是外感风热邪气,初起在肺卫,治宜辛凉解表,比如银翘散、桑菊饮,这就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
他拿起桌上的两个茶杯比划:“你看,《伤寒论》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装满了开水,还在加热,重点是‘撤火救阴’;现代温病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刚倒了半杯温水,重点是‘散热保津’。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治法自然不同,要是搞混了,把温病当伤寒治,用辛温药,就像给温水杯继续加热,早晚要烧成开水;要是把伤寒当温病治,用辛凉药,就像给冷水杯加冰块,越喝越寒。”
第四章:古今对话的临床启示
又过了两周,乐乐基本康复了,活蹦乱跳地跟着爸妈来复诊,面色红润,眼神清亮,舌苔薄白,脉象和缓。李姐特意带了自家种的薄荷来道谢:“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差点就给孩子输液、用抗生素了,现在想想都后怕。”
岐大夫笑着收下薄荷:“记住这次的教训,看病不能只看表面症状,得辨清寒热虚实。就说感冒吧,怎么区分风寒和温病?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