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大叔口歪舌僵为哪般?岐大夫妙手拆解风寒困脾局
第一章 岐仁堂里的怪症候
秋分后的杏林街,梧桐叶沾着雨丝落了满地。岐仁堂的雕花木门半开着,药香混着潮湿的地气飘出来,在门楣“岐黄传薪”的匾额下打了个旋。掌诊的岐大夫正给学徒小药童讲解陈皮与青皮的炮制区别,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含糊的咿呀声,伴随着拐杖戳地的“笃笃”响。
“岐大夫……救、救我……”推门进来的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叔,蓝布褂子半边沾着泥点,右嘴角歪向一边,说话时左脸肌肉直抽搐,舌头像打了结,每吐一个字都费老大劲。更要紧的是,他双手抱臂,肩膀缩着,两条腿迈不开步,走几步就疼得龇牙,拐杖差点戳到药柜上的“防风”标签。
候诊的几位街坊见状都围了上来,张婶咋舌道:“哟,这不是街口修自行车的王建国大哥吗?昨儿还见他在巷口下棋呢,咋今儿就成这样了?”王建国急得直摆手,可嘴里只发出“呜呜”声,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岐大夫连忙扶他在诊床上坐下,先搭了搭脉。指下脉象浮而紧,像按在绷紧的琴弦上,随着呼吸轻轻震颤。再看他舌苔,薄白而润,口角歪斜处涎水微微下滴,问他话时,他只能含糊地说“冷”“疼”,指着四肢比划。
“别急,慢慢说。”岐大夫声音温和,“是不是前儿夜里着了凉?”
王建国猛点头,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对……秋雨……贪凉……”
原来前天夜里变天,他收摊时贪凉,没披外衣,骑着自行车淋了半程雨。回家后喝了两口冷酒暖身,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就觉得不对劲,先是说话不利索,接着嘴角就歪了,手脚也发僵,遇着穿堂风更是疼得像被绳子捆住,连拧毛巾都使不上劲。
第二章 风寒为何专挑虚处钻?
岐大夫听完,捋着胡须沉吟道:“《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建国大哥这症候,看似是外感风寒,实则是内里先虚了。”
小药童递过温水,岐大夫接着说:“你看他脉浮紧,是外感风寒没错,可这风寒为啥偏偏往脸上、手脚上钻?人身上的经络就像纵横的河道,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管着面部和四肢的濡养。就像家里的院墙,要是墙根先松动了,风雨自然容易灌进来。”
他转向王建国:“大哥,你是不是平时吃饭不按时,还老觉得没力气?大便是不是也常稀溏?”
王建国眼睛一亮,使劲点头:“是是!忙起来一天就吃两顿,饿过了头就胡吃海塞,喝完酒就拉肚子……”
“这就是了。”岐大夫翻开桌上的《脾胃论》,指着一段批注道,“李东垣先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你脾胃虚弱,就像田里的土不够肥沃,长出来的庄稼自然抗不住风霜。手足阳明经属脾胃,脾胃虚了,这两条经的气血就不足,经脉空虚,风寒之邪就顺着毛孔钻进来,把经气堵住了。”
他又比划着解释:“你看这口眼歪斜,就像河道被淤泥堵住了,气血流不到面部;言语不利,是因为舌为心之苗,脾胃虚了,气血上不了心窍;四肢拘急疼痛,好比绳子捆住了树枝,风寒把经脉束紧了,津液也化不开。”
旁边的张婶听得直点头:“怪不得我家那口子总说胃寒,天一冷就腿疼,原来根子在脾胃上!”
岐大夫笑道:“正是这个道理。治病如治水,急则治其标,先把堵住河道的‘淤泥’清掉,缓则治其本,再把堤岸筑牢。建国大哥这症候,当务之急是散风寒、通经络,然后再补脾胃、充气血。”
第三章 秦艽升麻汤的巧配伍
说着,岐大夫提笔开方。小药童研墨时,他逐味讲解起来:
“主药秦艽,《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这味药最善祛筋骨间的风寒,又能通络,就像给拘挛的筋骨松绑的巧手。”
“配上升麻、葛根,这两味药都是解表升阳的好手。升麻能引药上行,直达头面,就像船上的帆,借着力把药气送上去;葛根既能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润燥,风寒束表时,津液被困住了,葛根就像凿开冰面的锤子,让津液能滋润经脉。”
“人参、炙甘草是健脾的核心。人参大补元气,就像给虚弱的脾胃派去强壮的劳力;炙甘草甘温补中,既能调和诸药,又能和白芍搭配,酸甘化阴,滋养被风寒耗伤的津液。你看这白芍,柔肝缓急,和甘草搭档,就像给绷紧的弓弦抹上润滑油,让拘挛的肌肉松弛下来。”
“再看白芷、防风、桂枝。白芷是阳明经的引经药,就像向导,带着大队药兵直奔受邪的经络;防风‘治一身尽痛’,能祛风胜湿,把皮肤腠理间的风邪赶出去;桂枝温通经络,就像点燃的火把,把凝滞的寒气化开,让气血畅通起来。”
小药童边记边问:“师父,为啥不用桃仁、红花这些活血化瘀的药呢?街坊们都说中风要活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