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秋分日的特殊"客人"】
秋分这天,细雨绵绵。岐仁堂的铜铃随着木门"吱呀"声轻晃,飘来一股混合着艾草和陈皮的暖香。正在擦拭药柜的小徒弟小石头抬头,惊得差点把抹布掉地上——进门的王秀莲老板娘,往日里笑起来像个月牙儿的脸,此刻竟黑得像被烟熏过的锅底。
"秀莲婶,您这是......"小石头话没说完,就被岐大夫轻轻按住了肩膀。
岐大夫戴着玳瑁眼镜,青布唐装袖口沾着点墨痕,正慢条斯理地分拣着黄芪。他抬眼望了望王秀莲,指尖在脉枕上敲了敲:"坐吧,先喝口温茶。"
王秀莲刚坐下,怀里的粗布包就"咕噜"响了一声。她不好意思地掏出个凉透的包子:"岐大夫,不瞒您说,我这月脸黑得吓人,邻居张婶非说我中了邪,让我去烧高香......可我这心里头,跟揣了个兔子似的,慌得很,还老觉得饿,见了吃的又想吐......"
她说话时,胸口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像个漏了气的风箱。岐大夫注意到她嘴唇周围一圈黑紫,比脸上的颜色更深,像是拿毛笔蘸了浓墨描过。
【第二章:灶台失火与井水泛滥】
"先伸舌头看看。"岐大夫递过白瓷盘。王秀莲的舌头伸出来,舌苔白厚得像铺了层湿面粉,舌边还有明显的齿痕。
"最近是不是老觉得胸口堵得慌?跟喝了冷粥似的?"岐大夫搭住她的手腕,三根手指在寸关尺上慢慢挪动,"秋收前后,生意特别忙吧?"
王秀莲眼圈一下红了:"可不嘛!儿子上大学要交学费,丈夫又在工地上伤了腿......我那包子铺从早开到晚,有时候早饭没吃就忙到晌午,晚上收摊了还得愁账......前阵子连吃了好几天冷包子,喝凉水对付......"
"问题就出在这儿。"岐大夫松开手,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人一忧思过度,就像灶台前堆了湿柴,火怎么也烧不旺。您这脾胃啊,就跟家里的灶台一样,被忧思这堆湿柴闷得透不过气,又加上饮食不节,好比往灶膛里硬塞生米,能不堵吗?"
他指着药柜上的五行图:"脾属土,主运化,就像咱们田里的沃土,能把粮食化成滋养全身的养分。可您这土虚了,就像堤坝漏水,管不住肾水了。肾属水,其色为黑,现在土不制水,水就往上泛,冲到脸上就成了这黧黑之色。嘴唇周围属脾,您看这圈黑得多明显,正是土被水欺负了的样子。"
王秀莲听得直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围裙:"怪不得我老觉得腰跟泡在冷水里似的,原来这黑脸蛋是肾水跑上来了?"
"可不是嘛。"岐大夫笑了笑,"《上古天真论》里讲'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阳明脉就是脾胃经,您这脾胃阳气不足,就像早晨的太阳被乌云遮住,脸上自然没光泽。你看那些庄稼,没太阳晒就长得蔫巴巴,一个道理。"
【第三章:顺气冲和汤的"升阳"密码】
小石头在一旁听得入神,赶紧铺开桑皮纸研墨。岐大夫提笔写道:
葛根一钱半 升麻一钱 防风一钱 白芷一钱
黄芪八分 人参七分 炙甘草四分
白芍药三分 苍术三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这方子叫顺气冲和汤。"岐大夫解释道,"葛根就像个小梯子,能把脾胃的清气往上托,就像把井里的水用辘轳提上来;升麻和防风是俩勤快的小伙计,专管把堵在脾胃里的浊气往外散;白芷能通阳明经,让脸上的气血活起来。"
他指着黄芪和人参:"这俩是补气的主力军,好比给灶台添干柴,让脾胃这把火烧得旺些;苍术呢,能把脾胃里的湿气拧干,就像晴天晒被子,潮气没了,灶台自然干爽。白芍是调和气血的,甘草能稳住整个方子的性子,生姜大枣都是暖胃的好帮手。"
王秀莲盯着药方犯嘀咕:"岐大夫,这药啥时候喝最好啊?我怕忙忘了。"
"就按天地阳气走的时辰喝。"岐大夫指指窗外渐渐放晴的天,"早饭后、午饭前,这时候太阳正往上升,天地间阳气最足。人体的脾胃阳气也跟着升发,这时候喝药,就像顺水推舟,能帮着把阳气托起来。记住了,药要温温的喝,别烫着也别凉了。"
【第四章:灶台火旺,黑脸回春】
送走王秀莲,小石头忍不住问:"师父,为啥她嘴唇周围黑得最厉害呀?"
岐大夫擦着毛笔,慢悠悠说:"《内经》讲'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嘴唇就像脾胃的窗户,脾胃好不好,看嘴唇就知道。正常人嘴唇是淡红色,润润的。她这嘴唇周围黑,就是脾胃虚了,肾水反克脾土,就像田里的水漫过了田埂,把土都泡软了。"
他走到院子里,指着墙角的老槐树:"你看这树,根扎得深,土够厚实,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人也一样,脾胃这个根扎稳了,肝肾的精气才不会乱往上跑。要是脾胃虚了,就像树根松动,水啊湿气啊就往上冒,闹出各种毛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