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药方递给龚大山:“记住,煎药时水要一次加足,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煎,钩藤最后放入,煮三沸即可。服药后若微微汗出,不必惊慌,此乃气血调和、风邪外散之象。切记不可再用辛燥之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米粥、鸡汤调养为佳。”
龚大山接过药方,如获至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岐大夫,您真是活菩萨啊!若我媳妇能好起来,我给您立长生牌位!”
岐大夫连忙扶起他:“快起来,治病救人乃医家本分。《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产后百脉空虚,更需顾护气血,不可妄投攻伐。你媳妇此症,若再误用祛风药,恐成‘痉厥’重症,悔之晚矣。”
四、药到风息见月明
三日后,龚大山喜气洋洋地冲进岐仁堂,手里提着一篮土鸡蛋:“大夫!大夫!我媳妇好了!全好了!”
此时岐仁堂正有几位病人候诊,闻言都围了上来。龚大山绘声绘色地说:“头剂药喝下去,当晚就没再抽过;第二剂喝了,能开口说话了,就是声音还弱;第三剂喝完,嘴也不歪了,能自己坐起来吃饭了!您摸摸,她手上也有热气了,不像以前冰凉冰凉的!”
岐大夫笑着摆手:“鸡蛋拿回去给产妇补身子。走,我去看看。”
再次来到龚家,只见龚妇人已能靠坐在床头,面色虽仍显苍白,但眼神清明,见了岐大夫,虚弱地拱手道:“多谢大夫救命之恩。”
岐大夫诊过脉,见脉象已转和缓,虽仍细弱,但较前有力,点头道:“血虚非一日可补,风邪亦非一日可除。前方去羌活、独活,加黄芪三钱、党参二钱,再服三剂,以补气生血。此后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调理,切记不可劳累,避风寒,节忧思。”
龚大山在一旁连连应承:“记下了,全记下了!大夫您说这‘内风外风’的,我以前总以为风就是吹进来的,谁知道血亏了自己也能生风呢!”
岐大夫捋须笑道:“《温热论》言:‘营血耗伤,内风欲动。’此‘风’非外来之风,乃体内气血失衡所致。就像田间禾苗,若水分充足,即便风吹也能挺立;若根系干涸,稍有动静便会倒伏。你媳妇产后血虚,犹如禾苗缺水,肝木失养则内风动,筋脉失濡则发痉。故养血如灌溉,血足则风自息,筋脉自舒。”
旁边一位候诊的老汉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岐大夫,您这‘治风先治血’的道理,真是说得透亮!怪不得前医们用了那么多祛风药都不管用,原来是没找到根子上啊!”
岐大夫环视众人,正色道:“医道贵乎辨证。《伤寒论》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见‘风’便治‘风’,不辨虚实,不察病因,难免误人。今龚氏之症,乃血虚生风,非外感风邪,故养血为治本之策,祛风为治标之法,标本兼治,方得全功。”
夕阳透过窗棂,洒在龚妇人逐渐红润的脸上,也洒在岐仁堂药柜那一排排写着“当归”“熟地”“钩藤”的青瓷药罐上。药香袅袅,似在诉说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那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应对,而是如同春风化雨,寻其根源,调其平衡,让人体的气血如江河般流畅,自能抵御万千“风邪”。
龚大山捧着新的药方,脚步轻快地走出岐仁堂。他回头望向门上“岐仁堂”三个金字,仿佛看见一缕缕药香化作春风,吹散了人间疾苦,也吹暖了每个被病痛折磨的心灵。而岐大夫那番关于“血与风”的医理,如同夜空中的星子,照亮了寻常百姓对中医智慧的理解——原来最好的治风之法,不在祛风于外,而在养血于内,让生命的根系,永远浸润在气血调和的沃土之中。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