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寒邪直中脾胃,阳气暴脱!"岐大夫语气凝重,"快,先煮参附汤回阳救逆!"他吩咐学徒:"取红参五钱、制附子三钱,先煎附子一小时,去麻味,再加红参煎半小时,趁热灌服,每隔十分钟喂一勺,一定要让她把药喝进去!"
年轻爸爸急得直搓手:"岐大夫,她怎么会这样啊?昨天还好好的,就是奶水少......"
"你媳妇是不是平时就怕冷,吃凉的就拉肚子?"岐大夫一边准备艾灸,一边问道。
"是啊!"爸爸连忙点头,"她冬天手脚总是冰凉,夏天都不敢吃冰淇淋,我还笑她是'冰美人'。"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何况是误用苦寒之药。"岐大夫取来艾灸条,点燃后悬灸产妇的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你媳妇本就是脾胃虚寒体质,就像地里的土本来就湿冷,滋乳汤里的知母、玄参都是大寒之药,《本草纲目》说知母'其寒润之性,最伤脾胃',这就像在冰上浇冷水,脾胃阳气被彻底浇灭了。"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阳气一败,就像灶台没了火,吃进去的东西非但不能化生气血,反而变成寒湿往下泻。你看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这是阳气虚脱的危象,再晚点就麻烦了!"
奶奶听得浑身发抖:"都怪我老糊涂,不知道她身子虚......"
"现在先救急,"岐大夫看着产妇喝下药后,手脚稍微回温,"参附汤是《伤寒论》里回阳救逆的第一方,红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元阳,就像给快熄灭的炉火加上最旺的炭。等她阳气稍复,再用加味生化汤温补气血,但要重加姜、桂,去掉一切寒凉药。"
两个小时后,产妇缓缓睁开眼睛,嘴唇颜色转红,手脚也有了温度,只是虚弱得说不出话。岐大夫让学徒煮了生姜红枣小米粥,用小勺慢慢喂下。
"记住,产后用药最忌闭门造车,"岐大夫对年轻爸爸郑重叮嘱,"民间偏方虽好,但要看体质。你媳妇这种虚寒体质,别说滋乳汤,就是普通的蔬菜水果都要挑温性的吃,像苹果、葡萄可以吃,西瓜、梨绝对不能碰。"
"那她以后还能有奶水吗?"爸爸担心地问。
"只要脾胃阳气恢复,气血就能生化。"岐大夫换了温和的语气,"我给你开个方子,以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生化汤为基础,重加炮姜五钱、桂枝三钱,去掉桃仁,改用红花二钱,温和活血;黄芪加到一两五钱,党参一两,大补元气;炮甲珠粉一钱,王不留行三钱,丝瓜络三钱,通络下乳;再加上炒白术五钱、茯苓五钱,健脾祛湿。"
"这药要喝十天半月,每天用黄酒和生姜煎,喝完后用盐袋子焐焐肚子,帮助脾胃回暖。"岐大夫又写了个食疗方,"每天用当归五钱、黄芪一两、生姜五片、红枣十枚,炖一只老母鸡,连汤带肉吃,这比任何下奶药都养人。"
一周后,产妇由家人搀扶着来复诊,脸色已恢复红润,说话也有力气了。"岐大夫,谢谢您救了我一命,"她轻声说,"现在奶水虽然还不多,但每天都在慢慢增加,喝了您开的药,胃里暖暖的,再也不拉肚子了。"
诊脉时,脉象已趋和缓,沉象渐去。岐大夫在原方基础上调整了剂量,加了鹿角胶三钱烊化:"鹿角胶温肾助阳,补精血,能增强生乳的效果。记住,以后无论吃什么补药,先问问自己胃里受不受得住,脾胃是气血的源头,源头温暖,水流才会充足。"
年轻爸爸扶着媳妇离开时,特意回头对岐大夫鞠了一躬:"岐大夫,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乱喝偏方了,您这课比什么都值钱,让我们知道了身体是怎么回事,药该怎么吃。"
诊所里,艾灸的余温尚未散去,药柜上的"红参"、"附子"在冬日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厚重。岐大夫看着窗外飘落的第一片雪花,想起《脾胃论》的开篇:"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这产后少乳,看似是乳汁不足,实则是脾胃生化之源是否充沛,阳气是否通达,需得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般,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点脾胃阳气,方能让乳泉长流。
第四章 职场妈妈的"气阴亏"与一瓯润燥生乳膏
立春后的清晨,岐仁堂来了位穿着职业装的年轻妈妈,怀里抱着吸奶器,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岐大夫,又来麻烦您了,我这上班刚半个月,奶水就明显少了,晚上回家孩子饿得直哭,我这心里跟刀割似的。"
这位张女士在外企工作,产假一结束就重返职场,每天泵奶三次,常常因为开会耽误时间。"我知道产后半年最关键,可工作实在放不下,最近总觉得口干舌燥,嗓子像冒火,晚上睡觉出虚汗,白天没力气,月经量也少得可怜。"
岐大夫诊脉时,发现她脉象细数,右寸关尤甚,舌体瘦薄,舌质红少苔,舌面有裂纹。"你这是典型的气阴两虚,兼有肝郁气滞。"他倒了杯麦冬沙参茶,"《黄帝内经》说'劳则气耗',你上班劳心劳力,又经常熬夜泵奶,气阴被过度消耗,就像油灯芯太长,油又加得不够,自然越烧越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