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剪影·雨地里的痰饮病根】
入梅后的第七天,雨丝绵密得像扯不断的线。城郊种菜的李嫂子披着蓑衣走进岐仁堂,一进门就被药香裹住,紧接着便是一阵连串的咳嗽,听起来像喉咙里堵着湿棉絮,痰声漉漉。
“岐大夫,我这咳嗽五年了,”她坐下时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止咳药,就是断不了根。一遇冷就咳,痰白得像稀粥,晚上躺不平,胸口闷得慌,连带着大便也干得像羊粪蛋。”
李嫂子常年在菜地里忙活,遇雨也不歇,常是湿衣服贴着身子干了又湿。五年前一场重感冒后,咳嗽就没停过,西药吃多了胃里泛酸,中药喝了不少也只是暂时缓解。
【望闻问切·腹凉脉沉里的脾肾之虚】
岐大夫先摸了摸她的腹部——凉得像块冰。再看舌苔,白腻而水滑,舌体胖大;切脉时,寸关尺皆沉缓,尤其是关脉,沉得像坠入深渊。
“《景岳全书》说‘咳嗽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病,止惟外感内伤两端’。你这病,外感是标,内伤是本。”岐大夫倒了杯温水递给她,“长期冒雨劳作,寒湿侵体,先伤脾阳,再损肾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肾为水之下源,肾阳虚则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痰饮上贮于肺,肺气不降,故而咳嗽缠绵;脾肾阳虚,肠道失于温煦,所以大便干结如栗。”
【处方变迁·从半夏厚朴到茯苓饮的玄机】
初诊时,岐大夫先开了三剂半夏厚朴汤:“你喉咙里总觉得有东西堵着,这是《金匮要略》里治‘梅核气’的方子,能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但这只是治标,你的根本问题在脾肾。”
三日后复诊,李嫂子说喉咙舒服些了,但咳嗽依旧,晨起痰多。岐大夫点点头,换了茯苓饮加味:“现在要培土生金,从根上断痰源。茯苓饮健脾益气、化痰消饮,我给你加荆芥三钱,取其辛散之性,既能解表散邪,又能祛风化痰;再加焦三仙各五钱,帮助脾胃消化积滞——你看你这舌苔,还有食积未化呢。”
李嫂子看着药方:“岐大夫,我这咳嗽跟脾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岐大夫指着墙上的《脾胃论》拓片,“李东垣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则痰生,肺只是暂时存放痰饮的地方。就像厨房的水池,下水道堵了,水就会漫出来,光擦台面没用,得疏通下水道。”
【疗效调理·灶台上多了山药粥】
一周后,李嫂子再来时,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少了大半,大便也顺畅了。岐大夫见她舌苔白腻渐退,腹部温度回升,便在原方里加了干姜二钱、制附子一钱(先煎):“这是给你温补肾阳,《伤寒论》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气足了,水湿才能化开。”
他又细细叮嘱:“往后雨天别再下地,衣服湿了立刻换。每天早上用山药、茯苓、粳米煮粥喝,健脾祛湿;晚上用艾叶水泡脚,泡到后背微微出汗,能温通经络。”
两个月后,李嫂子送来自家种的青菜,笑得满脸褶子:“岐大夫,我这咳嗽真好了!下雨天也不犯了,晚上能睡整觉了。您说的山药粥,我天天喝,胃里暖烘烘的,连多年的老寒腿都轻省了!”
【医理点睛·脾肺肾三脏的治水之道】
此案体现了“肺脾同治,兼顾肾阳”的思路。慢性咳嗽多非独病在肺,尤其是痰湿型咳嗽,病根多在脾胃。茯苓饮健脾化痰,是“治痰先治脾”;加荆芥祛风,是因“风为百病之长”,痰湿常借风邪为患;后期加干姜、附子,是从“肾主水”论治,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足则脾阳得温,水湿代谢才能正常。这正是《黄帝内经》“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临床体现,治疗痰饮病,既要治其标(肺),更要治其本(脾肾)。
【第三案·八旬阿婆的痰厥之谜】
【暮年急症·晕厥背后的痰湿困局】
夏至前一日,暑气蒸腾。一位中年男子背着老母亲冲进岐仁堂,老太太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如纸。
“岐大夫!我妈刚才在院子里择菜,突然就晕过去了,怎么叫都不醒,缓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现在说胃胀得厉害,吃不下东西。”男子急得满头大汗。
老太太姓王,八十五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脾胃不好,常觉胃胀。岐大夫俯身为老太太诊察:舌苔白厚腻得像积了层豆腐渣,脉滑大有力,按之却空。再问病史,家属说老太太近半个月一直胃胀,吃啥都不香,昨天还说头晕乎乎的。
“这是痰厥。”岐大夫神色凝重,“《丹溪心法》讲‘无痰不作眩’,更别说晕厥了。老太太年事已高,脾胃本虚,又逢长夏湿盛,饮食稍有不慎,痰湿内生,阻滞中焦。痰饮属阴邪,重浊黏滞,蒙蔽清阳,故而突然晕厥;痰饮停于胃脘,所以胃胀不食。”
【处方急救·原方不动的经典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