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药香里的《金匮》残卷】
岭南的梅雨季总是来得缠绵。岐仁堂内,老槐树的浓荫透过格窗,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岐墨轩大夫正坐在案前,指尖拂过一本线装的《金匮要略》残卷,书页间夹着半干的百合花瓣——那是去年秋天采自罗浮山的野百合,鳞片肥厚如白玉,带着山野间清冽的苦香。
“岐叔,这百合病到底是啥模样?”新来的学徒小顺子捧着药碾,好奇地望着案头的古籍。
岐大夫放下书卷,拿起一片百合干:“《金匮》里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你看这百合,一茎百瓣,瓣瓣相连,就像人身上的百脉,都归心脉统领。要是情志受伤,心脉失调,百脉就像这花瓣被揉皱了,舒展不开,便会生出‘欲食不食,欲卧不卧’的怪病,像有神灵附着似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闯了进来,姑娘垂着头,脖子歪向一侧,眼神发直,像丢了魂儿。
“岐大夫,快救救我女儿!”妇女声音带着哭腔,“晓雅她……她不会说话了!”
【第一幕·科技馆里的惊魂时刻】
【都市场景·解剖模型前的尖叫】
晓雅今年十三,是城郊中学的初一学生。上周三学校组织参观科技馆生命科学馆,当讲解员掀开玻璃罩,露出那具仿真人体解剖模型时,晓雅突然尖叫一声,瘫软在地。同学们七手八脚把她扶起来,她却像没了骨头,走路摇摇晃晃,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上厕所时竟一头栽倒在地,被家人背到医院。
西医检查了半天,说“各项指标正常”,开了镇静药吃了两天,晓雅非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脖子硬邦邦的,只能歪向左边,头也转不动,问她话只是眨巴眼睛,喉咙里发不出一点声音,饭也不肯吃,夜里睁着眼到天亮。
“医生说可能是‘癔症’,可这词儿听得我心里发慌……”晓雅妈抹着眼泪,“邻居说您这儿能治怪病,我赶紧带她来了。您看她这脖子,硬得像根木棍,是不是中了邪?”
【望闻问切·舌赤脉数里的百脉失调】
岐大夫让晓雅坐下,只见她面色苍白,眼神呆滞,颈项强直,向左侧歪斜约30度,尝试转动时眉头紧蹙,显然疼痛难忍。再看舌苔,舌质红得像熟透的杨梅,却光洁无苔;切脉时,寸口脉浮数而细,如同按在琴弦上,轻轻一触便跳得飞快。
“孩子,别怕,张开嘴让我看看。”岐大夫声音温和,晓雅顺从地张口,喉头微微滚动,却发不出声。他又轻轻按压她的缺盆穴(锁骨上窝),晓雅疼得肩膀一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嫂子,这不是中邪,是《金匮要略》里说的‘百合病’。”岐大夫放下脉枕,缓缓摇起檀香扇,“孩子是受了惊吓,情志伤了心脉,导致百脉失调。你看她舌赤无苔,脉来浮数,这是阴虚有热的征象;颈项强直,不能言语,是心脉受扰,神明被蒙,百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晓雅妈愣住了:“就因为看了个模型,怎么就伤了心脉?”
“《黄帝内经》说‘惊则气乱’,”岐大夫指着墙上的《灵枢》拓片,“人受惊吓时,气血会突然逆乱,就像江河决堤。孩子年纪轻,脏腑娇嫩,心主血脉,又主神明,突然受惊,心神被扰,血脉运行就乱了。心脉一乱,百脉皆应,好比琴弦断了一根,整架琴都走音了。”
【处方玄机·七枚百合的安神妙理】
岐大夫提笔开方,墨字落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用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掰碎,水浸一宿),知母三钱(切)。”
“岐大夫,这方子就两味药?”晓雅妈看着药方,“百合不是熬粥的吗?能治这怪病?”
“这你就不懂了,”岐大夫笑着解释,“百合是治百合病的主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最能润肺清心,安神定志。你看它一茎百瓣,象征百脉归一,能把乱了的血脉重新理顺。知母苦寒,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和百合配伍,既能清散心经郁热,又能滋养被扰动的阴液。”
他特意叮嘱药童:“百合一定要用野生的,陈久者良,先用水浸泡一夜,把那股燥性去掉;知母要用肥润的,切片后和百合一起煎,文火煮半个时辰,取汁温服。”
临走时,岐大夫又教晓雅妈按摩少冲穴(小指指尖):“这是心经的井穴,每天用指甲掐按36次,能清心安神,帮孩子醒醒神。”
【第二幕·药香里的颈项初展】
【市井疗效·一剂知二剂已的奇迹】
次日清晨,晓雅妈就喜滋滋地跑来复诊,身后跟着的晓雅虽然仍不说话,但脖子已经能竖起大半,歪斜的角度明显减小。
“岐大夫,神了!”晓雅妈激动地说,“昨天喝了药,半夜里她就哼哼了几声,早上起来,脖子居然能慢慢转动了!虽然还不能大声说话,但问她哪儿难受,她会点头摇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