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药碾里的童声】
岭南的清晨,岐仁堂的铜铃总被第一缕阳光撞响。岐墨轩大夫正蹲在药碾前,教小学徒阿安碾百部——那百部根状如连珠,切开后中心淡黄,嚼起来带着一丝回甘。
“阿安,看好了,百部要切薄片,碾成粗粉,煎药时才容易出味。”岐大夫捻起一撮百部粉,“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咳嗽上气’,最妙的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治小儿寒咳最是相宜。”
阿安刚要开口问,门外突然传来孩童的咳嗽声,紧接着是母亲焦急的呼唤:“岐大夫!我家冬冬咳得整夜睡不着,您快给瞧瞧!”
【第一幕·寒夜里的百部暖方】
【市井场景·便利店门口的冻咳】
来的是住在街口的陈嫂,怀里抱着个裹得像棉球的小男孩。冬冬今年五岁,小脸冻得通红,嘴里还叼着半根没吃完的冰棍,每咳一声都像小奶猫被踩了尾巴,细碎而急促,痰声漉漉却吐不出来,夜里睡觉总把被子踢开,咳得全家都睡不安稳。
“这孩子就是馋,昨儿在便利店非要吃冰棍,回来就开始咳,”陈嫂掀开冬冬的衣领,“您看他嗓子,也不红不肿,就是咳个不停,喝了止咳糖浆也没用,反倒更咳了。”
【望闻问切·舌白脉浮的风寒密码】
岐大夫让冬冬伸出舌头——舌苔薄白而润,舌边还有淡淡的齿痕;再切脉,寸口脉浮紧,像按在绷紧的琴弦上。他又轻轻拍了拍冬冬的后背,能听到肺里有痰鸣音,却咳不出来。
“冬冬,张嘴说‘啊——’”岐大夫掏出压舌板,见他咽喉不红,扁桃体也没肿大,“陈嫂,这是风寒束肺的寒咳。”
“可他吃了冰棍,不该是热咳吗?”陈嫂疑惑地问。
“《伤寒论》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岐大夫倒了杯温水给冬冬,“孩子本就阳气未充,又吃了生冷冰棍,风寒之邪从口鼻而入,加上外界寒气侵袭,双重伤肺。肺主皮毛,又主宣发肃降,现在风寒束表,肺气被郁闭住了,就像门被反锁,气只能往上冲,所以咳嗽;寒邪凝滞,津液遇寒成痰,所以痰声漉漉。”
他指着药碾里的百部:“我用《小儿药证直诀》的百部丸思路,百部三钱温润止咳,麻黄一钱疏散风寒,杏仁二钱降气化痰,再加点紫菀、白前各二钱,这是《医学心悟》止嗽散的底子,温润平和,最适合孩子。”
【处方玄机·三煎药里的温化之道】
岐大夫提笔开方时,阿安凑过来看:“师父,为什么用百部不用枇杷叶?”
“问得好,”岐大夫笑着解释,“枇杷叶虽能止咳,但性微寒,适合热咳;百部性微温,专走肺经,既能散肺中寒邪,又能润肺止咳,就像给肺穿了件小棉袄,驱寒又保暖。冬冬这咳嗽,寒是因,痰是果,必须用温药把寒邪化开,痰饮才能随之而去。”
他特意叮嘱陈嫂:“麻黄要先煎十分钟,去其浮沫,减少发汗力;药要煎三次,每次取半碗,混合后分三次温服。喝完药给孩子盖好被子,出点微汗最好,但别出大汗,伤了阳气。”
临走时,岐大夫又教陈嫂按摩肺俞穴:“后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每天用掌心搓热,按揉100次,能宣肺止咳。”
【疗效回访·冰棍换姜汤的转变】
三日后,陈嫂带着冬冬来复诊,小家伙活蹦乱跳的,手里攥着块生姜糖:“岐大夫,喝第一剂药后,冬冬夜里就咳得少了;第二剂喝完,痰能吐出来了,是白稀痰;第三剂喝完,基本不咳了,就是还有点鼻塞。”
岐大夫见冬冬舌苔白腻渐退,脉浮紧已缓,便在原方里减去麻黄,加了荆芥二钱:“风寒已散七八分,荆芥辛温解表,比麻黄更平和,专去体表残留的风寒。记住了,以后孩子少吃生冷,尤其是冬天,胃里暖了,肺里才不会招寒。”
陈嫂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现在每天早上都给孩子煮姜汤冲鸡蛋,小家伙也不吵着吃冰棍了,说姜汤比糖水还暖乎。”
【医理点睛·从“形寒饮冷”到“温润止咳”】
此案核心在于“寒邪束肺”。小儿为“纯阳之体”,看似阳气旺盛,实则“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寒邪的抵御能力较弱。《素问·咳论》明确指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冬冬吃冰棍是“寒饮食伤胃”,又逢外界风寒,导致“肺寒”,肺气失宣,上逆而咳。
百部丸中,百部温润止咳为君,麻黄散寒宣肺为臣,杏仁降气化痰为佐,紫菀、白前润肺止咳为使,全方温而不燥,散中有收,恰合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复诊去麻黄加荆芥,体现了“衰其大半而止”的治则,防止温散过度耗伤正气,改用荆芥轻散余邪,更符合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的病理特点。
【第二幕·暑气里的桑皮凉剂】
【城乡剪影·空调房里的热咳娃】
夏至刚过,暑气蒸腾。城郊服装厂的李姐抱着女儿月月冲进岐仁堂,孩子咳得满脸通红,嗓子里像冒火,喝了好多水都不解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