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好的药端上来,小山皱着眉喝了半碗,不多时便沉沉睡去,额角的汗珠渐渐收了。岐大夫对妇人说:"今夜若能退热,便是好兆头。记住用棉垫裹紧患处,防止脓水往下流,形成'袋脓'。"
次日清晨,小山体温已降到38℃以下,腿上的皮疹也消了大半。岐大夫复诊时,见脓水已转稀薄,便说:"热毒已去七八分,如今当和营托毒。"改方去大黄,加丹参、茯苓,"丹参能活血生新,茯苓可健脾利湿,好比战后清理废墟,重建家园。"
又过三日,小山已能下地行走,只是膝弯处仍有僵硬感。岐大夫从后院搬来个粗竹筒,放在地上:"从今日起,每天用病足踏滚这竹筒,初时半小时,慢慢加到一小时。"他示范着将脚搁在竹筒上前后滚动,"这叫'滚竹功',能舒展筋脉,防止肌肉萎缩,《导引图》里就有类似的法子。"
小山觉得新奇,趴在椅子上滚起竹筒,起初疼得龇牙,渐渐竟觉得膝弯处舒服了许多。妇人看着孩子活蹦乱跳的样子,忍不住问:"岐大夫,为何这脓疮好了,还要费这功夫?"
岐大夫擦着竹筒笑道:"委中这地方,就像房屋的栋梁节点,脓毒虽去,筋脉却像被水泡过的木梁,一时难以硬朗。踏滚竹筒,就像给筋脉做按摩,让气血重新滋养过去。你看那老树被虫蛀了洞,只要根脉还在,慢慢也能长出新皮,人体也是一样。"
第四章:竹筒声里的岐黄哲思
半月后,小山的疮口已完全愈合,只是留下道浅疤。他每天最起劲的事,就是搬着竹筒在巷口滚来滚去,引得一群孩子围观效仿,竟成了青云巷的一景。
这天午后,岐大夫坐在竹椅上晒着太阳,小山捧着个烤山芋凑过来:"岐大夫,为啥我的疮口要开那么大?隔壁王婶说,小疮口好得快。"
岐大夫掰了块山芋,热气在指缝间散成白雾:"傻孩子,脓毒就像囤在屋里的垃圾,门口小了怎么搬得出去?委中这地方中空如袋,若切口太小,脓水就会积在下面,形成'袋脓',到时候更难收拾。你看我给你垫了棉垫,就是不让脓水往下流,必须让它从上面的口子出来,这叫'顺势而为'。"
他指着巷口修路的工人:"你看那下水道,堵了就得掀开井盖通开,要是只掏个小窟窿,能解决问题吗?治疮疡也是这个道理,该出手时就得果断,不然小病变大病。"
小山似懂非懂地点头,又问:"那为啥后来要换九一丹?二宝丹不好吗?"
"二宝丹力量猛,适合初期拔毒,"岐大夫擦了擦手,"就像大扫除时用强力清洁剂,等垃圾清得差不多了,就得换温和的九一丹,既能去余毒,又能长新肉,这叫'衰其大半而止',《内经》里早就说了。"
正说着,隔壁诊所的西医王大夫路过,看见小山活蹦乱跳的样子,笑着说:"岐老哥,你这中医外科真有两下子,上次我给孩子开了土霉素,还怕控制不住呢。"
岐大夫拱手道:"王大夫谬赞了。中西各有长短,孩子体弱咳嗽,用些'西国草药'(代指土霉素)助一臂之力,也是应该。只是这痈疽之本,还在经络气血,若不把淤堵的通路打通,再好的药也难使上劲。"
小山在一旁插嘴:"我知道!就像我自行车胎漏气,光打补丁不行,得找到破口补上!"
岐大夫哈哈大笑,拍着小山的头:"说得对!治病如修车轮,得先找到症结所在。你这'滚竹功'还要坚持些日子,把筋脉练得跟新车胎一样结实,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尾声:药香里的滚竹余韵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岐仁堂的青砖上投下斑驳光影。药柜里的川牛膝在陶罐中静静沉淀,竹筒被小山踏得油光水滑,发出均匀的滚动声,与隔壁面馆的擀面杖声、巷口修车铺的扳手声混在一起,织成市井里的活态乐章。
岐大夫的学徒看着小山踏滚竹筒的背影,忍不住问:"师父,这委中毒看着凶险,为何用药如此分明?"
岐大夫正在擦拭银质手术刀,刀锋映出他沉稳的目光:"外科病看似直观,实则更需辨明气血阴阳。你看这孩子,先烫后伤,是'热淤互结';脓成高热,是'热毒入营';后期僵硬,是'筋脉失养'。治病如行军,需先侦察敌情,再分兵合击:初期用大黄、地丁直折火势,中期用丹参、茯苓调和营血,后期用竹筒导引气血,步步为营,方能全胜。"
他将手术刀收入锦盒,发出"咔嗒"轻响:"记住,医道如弈棋,每一步都要看到三步之后。就像这委中痈,若只知排脓而不知护筋,只知清热而不知和营,病虽愈而筋已伤,便是顾此失彼了。"
巷口传来小山的笑声,他正踩着竹筒追着蝴蝶跑,膝弯处的疤痕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如同岁月盖上的邮戳。而那滚竹的声音,就像岐大夫留在市井里的医案,在青石板上反复叩击,诉说着"以通为用,以和为贵"的岐黄智慧。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