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用活络止痒汤给他巩固疗效:"加些丹参、丹皮,活血凉血,让皮肤底子更结实。"他又嘱咐,"冬天别穿化纤毛衣,穿纯棉的,少出汗,别受潮。"
赵大爷临走时,从布兜里掏出个布偶:"这是我用厂里剩下的边角料做的,给阿竹姑娘玩。"那布偶穿着小棉袄,后背缝得平平整整,像个健康的娃娃。
冬月初的北风卷着雪籽,打在岐仁堂的窗棂上沙沙响。药童阿竹正用炭火煨着药罐,忽听见门外传来轮椅轱辘声——是社区养老院的李奶奶,护工推着她,裹着厚厚的棉被,露在外面的手背上满是抓痕。
"岐大夫,李奶奶这手痒得厉害,夜里把自己抓醒,护工都看不住。"护工小张搓着冻红的手,"身上也有,尤其是腰上,抓得紫一块青一块。"
李奶奶的眼神有些浑浊,嘴里嘟囔着:"痒......像小虫子爬......"她的手背皮肤干得像松树皮,纹路里嵌着血痂,指甲被啃得光秃秃的。
岐大夫握住她的手,皮肤冰凉,指节僵硬。"《难经》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李奶奶这是气血亏了,皮肤得不到滋养,就像冬天的树枝,干得裂口。"他翻开《本草纲目》,指着"黄芪"条目,"这药能补气,气足了,血才能跑遍全身,就像给皮肤盖层棉被。"
小张在一旁说:"李奶奶年轻时候受了不少苦,生了五个孩子,老伴走得早,她一个人拉扯大。前阵子小儿子出车祸,她就开始痒,越痒越糊涂。"
"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岐大夫取过益气止痒汤的药材,泡参、沙参堆在纸上,像小山似的,"这些药能补气养阴,就像给身体的气库添柴,让火旺起来,暖和了,痒就轻了。"他又加了些钩藤、丹皮,"钩藤能平肝,丹皮能凉血,让心神安稳些。"
李奶奶忽然抓住岐大夫的手,眼神亮了些:"我小儿子......回来了吗?"
"快了,等您病好了,他就来看您。"岐大夫顺着她的话说,"您乖乖喝药,手不痒了,就能给儿子包饺子了。"
李奶奶笑了,嘴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我包的饺子,皮薄馅大......"
护工小张把药包好,感激地说:"大夫,您真是会说话,李奶奶好久没笑了。"她又问,"这药能和降压药一起吃吗?"
"间隔半个时辰就行。"岐大夫嘱咐,"药渣别扔,煎汤给李奶奶洗手,水温别太高,温温的就行。"
养老院的厨房每天给李奶奶熬药,药香飘满整个楼道。其他老人闻到了,都问:"小张,李奶奶喝的啥药,这么香?"
"岐仁堂的秘方,治痒的。"小张给李奶奶喂药,"您看,这药里有红枣,甜丝丝的。"
李奶奶喝药时,总盯着窗外的小路,盼着儿子回来。有天夜里,她没抓手背,安安稳稳睡到天亮,护工发现她手背上的痂掉了,露出嫩红的新皮。"李奶奶,您手不痒了?"
李奶奶点点头,含糊地说:"药香......像小时候娘熬的米汤......"
冬至那天,李奶奶的小儿子真的回来了,提着个保温桶,里面是刚包的饺子。他推着母亲来岐仁堂,李奶奶的手背上已经光滑了,正捏着个饺子往嘴里送。"大夫,您尝尝,我妈包的饺子。"
岐大夫看着李奶奶的手,皮肤润得像抹了油:"《黄帝内经》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心放宽了,气血顺了,病自然就好了。"他给李奶奶开了些养血的膏方,"冬天补补,开春更精神。"
李奶奶的儿子非要塞个红包,被岐大夫推回去了。"您常来看看老人,比啥都强。"岐大夫指着窗外的雪,"瑞雪兆丰年,明年啊,李奶奶肯定更硬朗。"
雪越下越大,岐仁堂的药香混着饺子香飘出去,在雪地里晕开一片暖融融的雾。阿竹看着药柜上那些治痒的药材——白蒺藜、防风、丹参、当归,忽然明白,岐大夫治的不只是皮肤,更是心里的结。就像《本草纲目》里说的,最好的药,从来都带着三分人情,七分暖意。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