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淡淡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院子。林振华早已穿戴整齐,静静地站在西跨院的枣树下。他身着一套藏蓝色的中山装,显得庄重而得体。他仔细地抚平衣服上的每一处褶皱,仿佛这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林振华的指尖在铜质纽扣上停留了片刻,这些纽扣在阳光中微微闪烁着光芒。这是临行前先生特意嘱咐的着装要求,他深知先生对细节的重视,所以不敢有丝毫马虎。
就在这时,杨雪从里屋走了出来,她的手中捧着一个蓝布包袱。她的步伐轻盈,生怕惊醒了还在沉睡中的人们。走到林振华身边,她低声说道:“材料都备齐了,南方各联络站的交接记录也在里面。”
林振华接过包袱,感受着它的重量,心中明白这其中包含了他们三年来的辛勤工作。他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背,安慰道:“先生最重细节,咱们得把这三年的工作再汇报一次。”
两人小心翼翼地穿过垂花门,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然而,正当他们走到门口时,正房里突然传来一阵咳嗽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他们的脚步瞬间停滞,心跳也不禁加快了几分。
紧接着,王大娘端着尿盆出现在门口。她睡眼惺忪,看到林振华和杨雪这么早出门,有些惊讶地问道:“这么早出门?”
林振华见状,赶忙笑着解释道:“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他一边说着,一边顺手将一个油纸包递了过去,笑着说道:“给您带的龙井,您尝尝。”
两人边走边聊,绕过了两条胡同后,林振华突然停下了脚步。原来,在街角的早点摊前,何大清正拎着油条往回走。
“老何!”林振华热情地主动打起了招呼,“起这么早啊?”
何大清听到声音,抬起头来,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睡眼,看到是林振华,也笑着回应道:“哟,老林啊!我这不是食堂今儿要接待考察团嘛,得提前去备料呢。”说着,他的目光落在了林振华和杨雪手中的包袱上,有些狐疑地问道:“你们这是……”
杨雪见状,连忙自然地接过话头,微笑着解释道:“我们去见个老上级。听说我们要回北平工作了,他非要请我们去吃早茶呢。”
何大清听了,恍然大悟般地点点头,然后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压低声音问道:“是当年……那位?”
林振华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却并未言语。他轻轻地拍了拍老友的肩膀,仿佛是一种无声的默契,然后转身离去,步履轻快。
转过街角,杨雪的声音如微风般轻轻传来:“老何还是这么机灵啊。”她的语气中似乎带着一丝感慨。
林振华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他回应道:“那可不,当年丰泽园的大厨,消息自然是灵通得很呢。”他看了一眼怀中的怀表,眉头微皱,“得快些了,先生最讨厌迟到。”
前门大街的“福满楼”刚刚卸下门板,店内还弥漫着清晨的宁静气息。跑堂的伙计瞥见二人,眼神交汇的瞬间,他便心领神会,不动声色地引领着他们往楼上走去。
二楼最里的雅间门口,站着一个身穿灰布衫的年轻人。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见到林振华和杨雪后,立即侧身让开道路,动作优雅而自然。
雅间内,先生正坐在桌前,专注地批阅着文件。晨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他清癯的面容上,形成一片片细碎的光影,仿佛给他整个人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光辉。
听到门口的动静,先生缓缓抬起头,摘下眼镜,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振华同志,杨雪同志,路上还顺利吗?”
林振华赶忙挺直腰板,汇报道:“一切顺利,先生。汉口和南京的联络站都已经完成交接,这是详细的材料。”说着,他双手恭敬地呈上一个蓝布包袱。
先生仔细翻看文件,时而用红铅笔做着批注。阳光渐渐爬上桌沿,照见纸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
"你们在南方的工作很有成效。"先生终于放下文件,"现在说说对四九城建设的想法。"
林振华早有准备:"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四九城的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前门大街的排水系统还是前朝时期的......"
先生边听边点头,突然插话道:“所以安排你去建设局,先当规划科长,把市政工程的底子摸清楚。”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早已深思熟虑过这个决定。
接着,先生转向杨雪,继续说道:“你去军管会宣传处,群众思想工作同样重要。”杨雪刚想开口表态,先生却抬手示意她稍安勿躁,然后说道:“别急着保证。这些岗位都是过渡,只是为了让你们更好地了解各自领域的情况。”
先生的目光深远地望向窗外,似乎透过那扇窗户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他缓缓地说:“以后,你们还有更重要的担子要挑。”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房间里的寂静,让林振华心头一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