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泼洒在滨海市地标性建筑——沈氏集团总部大厦的顶层。总裁办公室内,巨大的落地窗映出城市璀璨的灯火,却照不亮沈逸辰眉宇间的沉郁。桌面上摊开的项目报告边缘已被指尖磨得微卷,几组触目惊心的红色数字像针一样扎在他眼底——“星辰跨海大桥”项目的资金缺口,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扩大。
距离八十七章末尾那场惊心动魄的董事会已过去七十二小时。国内融资渠道因突发的行业政策调整和竞争对手的暗中作梗而骤然收紧,几家原本意向明确的银行突然踩下刹车,措辞谨慎地表示需要“重新评估风险”。助理林薇刚放下的越洋电话再次证实了国内的僵局,听筒里传来的总行信贷部负责人的声音还带着无奈:“沈总,不是我们不支持,是监管指标卡得太死,项目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现在这个节点……”
“我明白。”沈逸辰打断对方,声音低沉却不失冷静,“谢谢你的信息。”
挂断电话,他走到窗前,双手插在西装裤袋里,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灯。海风透过缝隙渗入,带着咸湿的气息,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焦灼。项目已经进入桩基施工的关键阶段,数百台设备、数千名工人每天消耗的资金如同无底洞,一旦停摆,不仅前期数十亿投入打了水漂,沈氏在基建领域的口碑乃至整个集团的信用评级都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林薇,”他忽然转身,眼神锐利如鹰,“帮我接通欧洲时间下午三点的所有预约,取消明早之前国内的一切会议。另外,通知法务部准备好‘星辰项目’的全套英文资料,重点标注技术可行性报告和预期收益模型,加密后发给法兰克福分部的马克。”
林薇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了然。她跟了沈逸辰五年,深知这位年轻总裁的行事风格——当国内道路受阻时,他总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好的沈总,马克那边我马上联系。需要提醒您,欧洲那边此刻是上午,您……”
“没关系,”沈逸辰拿起外套,“给我备一杯黑咖啡,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按欧洲时区工作。”
凌晨一点,滨海市的大部分人已沉入梦乡,沈逸辰的办公室却灯火通明。视频会议系统连接着数千公里外的法兰克福金融区,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西装革履的德国老者——前德国经济部副部长、现任某跨国咨询公司首席顾问的汉斯·米勒。
“逸辰,好久不见。”米勒先生用略带口音的英语开口,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听说你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沈逸辰坐在办公桌后,身后的背景是精心布置过的书架,显得专业而从容。“汉斯先生,‘小麻烦’可能不足以形容。”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项目的困境,重点强调了项目对中欧贸易通道的战略意义,“星辰大桥建成后,将缩短东亚至欧洲海运航线的关键节点距离,对沿线国家的物流成本降低至少12%,这不仅是中国的基建项目,更是一条潜在的‘新丝绸之路’动脉。”
米勒先生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思片刻:“你需要的是风险缓释工具。欧洲投资银行(EIB)或许有兴趣,但他们的审批流程严格,且更倾向于欧盟内部项目。不过,我知道一个更合适的机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他们近年来在加大对亚欧跨境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具有明确气候效益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的项目。”
“气候效益?”沈逸辰捕捉到关键词。
“没错,”米勒点头,“星辰大桥设计中采用的新型低碳混凝土技术和潮汐能供电系统,恰好符合EBRD当前的绿色投资导向。但这需要一份权威的技术评估报告,以及当地政府对项目环保指标的背书。”
“政府背书没问题,”沈逸辰立刻回应,“技术评估方面,我们可以邀请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如ARUP或AECOM进行复核。”
“很好,”米勒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我会帮你牵线EBRD的基础设施投资部主管,他是我的老同事。但逸辰,国际组织的担保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他们需要看到项目的可持续性,更需要……”他顿了顿,“一定的政治和商业层面的协调。比如,项目是否能为欧洲企业提供参与份额?”
沈逸辰心领神会。这正是跨国合作的微妙之处,利益交换往往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条款之下。“我可以承诺,在桥面铺装、智能交通系统等非核心技术领域,开放一定比例的国际招标份额。沈氏在欧洲的供应链体系也将优先考虑当地合作伙伴。”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沈逸辰与米勒就担保方案的细节、欧洲企业参与模式、技术评估流程等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当视频会议结束时,沈逸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林薇及时递上一杯新煮的咖啡。
“沈总,EBRD那边有初步意向了?”林薇看着他眼中的血丝,语气带着担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