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深夜,紫宸宫笼罩在一片静谧而压抑的氛围中。金黄色琉璃瓦上的残雪尚未消融,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幽幽的冷光,宛如未干的泪痕,诉说着岁月的寂寥。殿内烛火通明,跳动的烛焰将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映得忽明忽暗,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皇帝揉了揉酸涩的双眼,连日来的操劳让他的眼神中满是疲惫与忧虑。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忠顺亲王八百里加急送进宫的密折上,朱砂批阅的痕迹已经干涸,却掩盖不住字里行间透露的危机——"江南盐税,连年亏空,去岁竟短少一百二十万两。"这短短数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皇帝心头。
“啪”的一声脆响,皇帝将密折重重合上,指尖因用力而发白,青筋在苍白的皮肤下若隐若现。他缓缓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压。窗外,紫禁城的夜色深沉如墨,偶有巡更太监的脚步声远远传来,在空旷的宫道上回荡,更添几分孤寂与肃穆。
“朕没动手,这些人真就以为朕好糊弄。”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冰冷,仿佛从九幽之地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怒火。
“来人!”皇帝的声音威严而急促,在空旷的大殿中久久回荡。
总管太监夏守忠听到传唤,立刻一路小跑躬身而入,大气都不敢出:“奴才在。”
“传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四学士即刻进宫见驾。”皇帝的话语简短而有力,字字如雷。
夏守忠心头猛地一跳,这深更半夜的,皇上突然召见重臣,必是有大事发生。他不敢多问,唯唯诺诺地应道:“奴才这就去传旨。”说罢,便匆匆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黑暗的宫道中。
约莫半个时辰后,几位大臣匆匆赶到紫宸宫。他们神色匆匆,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
皇帝示意他们坐下后,目光如鹰隼般扫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爱卿,两淮盐政积弊已久,朕欲选派得力之人前去整顿,不知各位爱卿以为何人堪当此任?”
文华殿大学士率先起身,整理了一下官服,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户部尚书陈大人为官清廉,熟稔钱粮事务,可担此重任。”
“陈卿虽有才能,但户部事务繁杂,此刻抽身恐误朝中大事。”圣上微微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皇上明鉴,国库离不开陈大人。然江南盐税乃国库重要来源,如今亏空至此,若不及时整顿,恐酿成大患。巡盐御史一职关系重大,不仅需精通盐务,更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臣以为,鸿胪寺少卿罗钦顺可担此重任。"大学士马齐目光坚定,侃侃而谈,推荐道。
几位大臣一连举荐数人,然不是资历不足,便是对江南一带不够熟悉,皇上始终未点头。大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众人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在众人陷入沉默之际,吏部尚书夏邦谟起身,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臣斗胆举荐一人。前科探花现任兰台寺大夫林如海林大人,他为人正直,且出身江南世家,这几年也是政绩斐然,若派他任巡盐御史,必能不负圣望。”
皇上在听见林如海名字时,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随即正色说到,“林如海,朕倒是将他忘了。虎父焉有犬子,林爱卿想必也不会让朕失望。宣林如海觐见!”皇上一声令下,殿前太监尖细的嗓音穿透宫墙,很快便消失在凛冽的寒风中。
半个时辰后,林如海身着绯色官服,脚步沉稳地踏入乾清宫。他身姿挺拔,如青松般伫立,面容清俊,眉眼间透着读书人特有的儒雅与坚毅。行过大礼后,林如海垂首而立,静待圣谕,周身散发着沉稳而内敛的气质。
“林卿,这几年你政绩考评皆优,朕看在眼里,现下两淮盐政乱象频生,朕欲派你前去担任巡盐御史,整顿盐务,不知你意下如何?”圣上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林如海,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审视。
林如海心中一惊,他本以为这一次能躲过去,没想到还是未能幸免。想到梦中他上任巡盐御史一职后看似风光,实则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充满危机,不禁心生寒意。林如海本能的想拒绝,可他也清楚,圣上既已开口,便是皇命难违,况且他本就心怀天下,又有何推拒之理?
“臣叩谢陛下隆恩!承蒙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纵使前方艰难险阻,臣也定要将两淮盐政的乱象查个水落石出,为朝廷挽回损失,还百姓一个清明!”林如海言辞恳切,字字掷地有声,语气中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皇上满意地点点头:“好!朕就喜欢你这份魄力。朕赐你黄折,遇事可直达天听。若有人敢从中作梗、阻挠查案,无论是谁,一律上奏,朕必定严惩不贷!”说罢,圣上命人取来黄折,亲自递给林如海,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林如海双手接过黄折,只觉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握着的不是一纸文书,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这场景在他梦中也出现过,不知道这一次在两淮盐商势力盘根错节,朝中亦有诸多势力与之勾结之下,能不能顺利脱身。“臣定当谨记陛下教诲,以死报国!”林如海再次叩首,声音坚定而有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